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不同时期血肿的SWI信号演变规律、SWI较CT、T1WI对血肿体积的评估差异以及SWI序列中缺血性脑卒中脑静脉异常的形态、位置和演变规律,分析SWI对脑出血的评估价值及脑静脉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18例脑出血患者、2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0例正常志愿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急性期血肿5例,亚急性早期血肿1例,亚急性晚期血肿7例,慢性期血肿5例;急性期梗死12例,亚急性早期梗死9例,亚急性晚期梗死2例,慢性期梗死2例。以病灶周边脑白质为参照对各期血肿的SWI信号强度进行评分,分析演变规律并与T1WI、T2WI的信号表现作比较,同时记录微出血与钙化灶的信号特征,并分别以CT高密度病灶、T1WI高信号病灶的体积作为急性期与亚急性期血肿的标准体积,探讨SWI对血肿体积的评估价值。总结正常人大脑静脉结构的分布特征及信号特点,镜像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大脑半球的静脉显示情况,管径增粗和/或数量增多时定义为异常显示并记录部位与侧别,分析异常脑静脉分布与梗死位置的关系,并讨论异常脑静脉累及范围的临床意义,同时记录异常脑静脉在梗死各期的演变规律,探讨SWI序列对缺血性脑卒中脑静脉异常显示的评估价值。  结果:急性期5例与亚急性早期1例血肿于SWI图均表现为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相位图中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伴外周低信号,亚急性晚期7例血肿在SWI图中6例表现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呈均匀高信号,7例血肿边缘均可见环状低信号,相位图中6例表现为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7例血肿边缘均可见线样混杂信号,慢性期5例血肿于SWI图呈内部等信号,外部低信号,1例以等信号为主,4例以低信号为主,相位图中均表现为混杂信号,1例以等信号为主,4例为高信号为主;急性期血肿的SWI体积均>CT体积,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0),平均差异率为60.48%,亚急性期血肿的SWI体积均>T1WI体积,1例亚急性早期血肿差异率为31.53%,7例亚急性晚期血肿平均差异率为70.88%,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3);18例患者中1例(5.6%)伴发双侧基底节区钙化灶,表现为SWI图低信号,相位图混杂信号;15例伴发微出血(83.3%),均为SWI图类圆形低信号,相位图高信号伴中心层面外周低信号,部分病灶仅于相位图中显示。正常志愿者大脑静脉结构的SWI表现为:大脑浅静脉多垂直于颅骨,呈柔软弯曲的线条样低信号影,沿脑沟走行,由内向外逐渐增粗,大脑深静脉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毛刷状、线样低信号影,多垂直于侧脑室外侧壁,向心性引流入Galen静脉并于胼胝体压部后下方汇入直窦;2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2例发生患侧大脑半球脑静脉异常,其中8例为大脑浅静脉异常,梗死灶均位于邻近脑叶,3例为大脑深静脉异常,梗死灶均位于基底节区,1例为广泛性大脑深、浅静脉均异常,为颈内动脉闭塞造成的同侧大脑半球大面积、多灶性梗死;异常脑静脉在DWI高信号灶内、外均有分布,累及范围大于DWI高信号灶,本研究未发现双侧大脑半球脑静脉对称性异常显示的病例;12例脑静脉异常中10例为急性期患者,2例为亚急性早期患者,亚急性晚期与慢性期梗死均未见脑静脉异常,急性期与亚急性早期梗死脑静脉异常的显示情况存在组间差异(P=0.005)。  结论:脑出血的SWI信号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SWI序列在评估急性期与亚急性期血肿体积时有较明显的高估倾向。微出血与钙化灶在SWI序列中具有特征性表现,当出血量较小时SWI序列可以帮助临床确立血肿诊断。相位图对微出血的评估具有潜在优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半球脑静脉异常可提示病程分期,且脑静脉异常区对低灌注区有潜在评估价值。异常脑静脉的分布与梗死灶的位置相关,大面积、多灶性梗死可引起大脑深、浅两组静脉均异常。SWI序列对脑卒中有重要助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