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中途:劳务移民的艰难抉择——以沐恩新居移民群体为例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hu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沐恩新居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及个案研究的方法,分别从身份迷失、适应迷失、社会迷失、生存迷失及去留迷失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宁夏“十二五”期间,由政府主导,将宁夏隆德县部分乡镇居民迁入至该小区的劳务移民的搬迁背景,以及劳务移民在迁入新环境后对自身的身份归属,对新环境的适应及生计模式转变后在就业与心理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困境,并探索出走出这些困境的有效途径。  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八县之一。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宁夏在“十二五”移民规划中实施了一种叫“劳务移民”的搬迁安置模式,将部分农民搬迁至城镇,以期搬迁对象能顺利地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然而从沐恩新居移民群体的生活现状来看,他们在身份认同、社会适应、就业选择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首先,劳务移民在身份认同方面处于“非农非城”的模糊认知状态。其次,在社会适应方面,劳务移民对新环境的适应表现出一种心理上的适应迷失状态。再次,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技能较差的劳务移民来说,就业与择业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后,由于生计模式从“务农”到“务工”的改变,同时又无法获得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随之下降,使得劳务移民发出“回到过去”的呼声。  针对此,本文从政府、劳务移民自身及“第三群体”深入剖析造成这些困境与迷失的原因,并探索出解决的途径,以期实现劳务移民在身份转变、环境适应、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改善,最终从心理上对沐恩新居产生认同与归属感。
其他文献
古丝绸之路上的阿图什市维吾尔人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他们有“新疆犹太人”之美誉,到月球上做生意的故事代代相传。经商已经成为众多阿图什人最主要的生计活动。在阿图什市巨大
服饰作为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创造和改造的劳动成果,它具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两层性质,衣、裙、冠、鞋都是人类在某个时期内通过自我认识、改造自然而得到的成果,其赋予了服饰的物质外型,而服饰又蕴含了当地人们的历史记忆、宗教观念、审美情趣等,其赋予了服饰的精神内核。
  在拉片白裤瑶地区,服饰文化正是其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白裤瑶这个名字就来源于其白色大裆裤装,其次白裤瑶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于是白裤瑶传统服饰成为了民族的史书,留下实体的或只存于记忆的民族文化都留存在了服饰上。
  因此本文在一章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西迁新疆博州的察哈尔蒙古正白旗人。察哈部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部落之一,清代,他们为充实边防,加强西部边防的安全,从张家口、热河一带迁徙至新疆驻防。
天津“卫派”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悠久的摔跤文化中的重要一支,也是天津人民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创造的文化瑰宝。天津“卫派”中国式摔跤虽然起源于北京,但是却发展在天津。从诞生
对80名接触二硫化碳的生产工人及78名对照组人员进行了血压及职业史、受教育背景、吸烟状态、饮酒状况、遗传背景(父、母亲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病史)、工作及生活中情感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两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及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甚大,两者的互动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