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风暴轴是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对全球热量及水汽的输送有着重要作用。随着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的应用,研究中小尺度海洋涡旋对风暴轴的影响可以进一步理解风暴轴的发展和演变机制,有助于完善中纬度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理论,对于预测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利用ERA-Interim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比较不同海温分辨率时期风暴轴的差异,阐明了海温分辨率的提高对风暴轴的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暴轴是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对全球热量及水汽的输送有着重要作用。随着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的应用,研究中小尺度海洋涡旋对风暴轴的影响可以进一步理解风暴轴的发展和演变机制,有助于完善中纬度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理论,对于预测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利用ERA-Interim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比较不同海温分辨率时期风暴轴的差异,阐明了海温分辨率的提高对风暴轴的影响。其次利用高分辨率海温资料(OISST)定义了反映中尺度海温变化强弱的指数,通过合成分析研究了中尺度海温不同位相时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差异。此外,利用全球大气模式(CAM4)揭示了不同模式分辨率下中尺度海温对风暴轴影响的差异,并利用高分辨率模式通过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揭示了北太平洋风暴轴对中尺度海温响应的热力及动力机制。最后基于高分辨率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大气模式的试验结果,分析了与中尺度海温有关的海气耦合作用对风暴轴模拟的影响。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中海温分辨率的提高会显著影响黑潮延伸体附近区域风暴轴的强度。其主要的机制可以概括为,海温分辨率提高后,能够识别出海洋中尺度涡旋,通过海洋中尺度涡旋对应的中尺度海温异常影响了表面热通量的分布,并在边界层大气中通过气压调整和垂直动量混合作用在表面激发出辐合辐散,从而产生向上的垂直运动,进一步通过涡旋垂直通量,将低层的水汽和热量向自由大气输送,最后通过涡旋非绝热加热作用和斜压能量转换过程,增强了局地的风暴轴。(2)黑潮延伸体附近区域中尺度海温与北太平洋风暴轴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当中尺度海温偏强(弱)时,北太平洋风暴轴在其平均位置及偏南侧显著增强(减弱)。其影响机制可以概括为:当中尺度海温偏强(弱)时,风暴轴平均位置及偏南侧大气斜压性显著增强(减弱),通过斜压能量转换过程使得该区域有更多(少)的能量向涡旋动能转换,从而增强了该区域的风暴轴。此外,通过分析风暴轴平均位置南北两侧的垂直运动可以发现,当中尺度海温偏强时,南侧向上的涡旋垂直热量及动量通量更强,对应了风暴轴的增强;而当中尺度海温偏弱时,北侧存在显著的上升运动,使得涡旋垂直通量增强,有利于风暴轴在北侧增强。(3)论文所选用的全球大气模式CAM4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北太平洋地区冬季平均的气候态以及风暴轴,但高分辨率模式模拟的风暴轴与再分析资料更接近。利用模式资料,本文进一步验证了中尺度海温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即当中尺度海温较强时,风暴轴会在其平均位置及偏南侧区域增强。然而,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对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高分辨率大气模式中,风暴轴对中尺度海温的响应更强。(4)利用高分辨率全球大气模式,通过去除与保留中尺度海温的一组对比试验发现,去除中尺度海温后,风暴轴在黑潮延伸体附近区域大约减弱了20%,而在下游地区则向南移动。其机制主要为,去除中尺度海温后,表面热通量减少,边界层的热力结构同控制试验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减弱了黑潮延伸体附近区域垂直运动,使得大气相对稳定,抑制了天气尺度涡旋的发展,从而减弱了风暴轴。(5)高分辨率耦合模式和单独大气模式的对比分析表明,与中尺度海温相关的海气耦合作用对风暴轴的模拟会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单独大气模式中风暴轴的位置相对于耦合模式偏北。尽管单独大气模式采用了耦合模式输出的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但海温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并不相同,从而使得边界层内热通量、近表层风的辐合和边界层高度等方面产生中尺度的响应,并通过垂直运动影响了风暴轴平均位置南北两侧的垂直热量及水汽通量,进一步通过非绝热加热作用和能量转换过程影响风暴轴的分布。此外,在耦合模式中去除中尺度海温后,风暴轴在其平均位置上显著减弱,并且耦合模式中风暴轴的响应强于单独大气模式。
其他文献
基于本征正交(POD)分解的四维集合变分同化方法(POD-4DEnVar)是一种先进的混合同化方法,该方法通过POD分解将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法和四维变分同化方法有机结合,不仅使背景误差协方差具有流依赖的特点,同时不需要求解预报模式和观测算子的切线性伴随模式,在卫星资料同化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以C
飞秒强激光在大气中传输,由于克尔自聚焦效应和等离子体散焦效应两者之间相互竞争而达到动态平衡时,会形成长距离传输的光丝结构。飞秒强激光大气传输成丝过程伴随着丰富的物理效应,其中就包括由激光脉冲能量沉积导致的热沉积效应。光丝热沉积效应在触发局地气流扰动、促进过冷水滴冻结并沉降和在云雾中清理形成高透射通道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这些相关现象的机理开展研究,有望促进我们对特定环境下云和降水过程的认识。因此,
绕岛环流理论来自于Sverdrup理论,被广泛用于估计和分析通过岛屿之间或岛屿与海盆边界之间通道的输运情况。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环流理论来源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介绍了绕岛环流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然后从动量方程出发,通过对方程进行深度积分,系统的推出了绕岛环流理论,并分析了绕岛环流理论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对于绕岛环流理论只考虑一个岛屿的情况,本文对此进行了推广。首先考虑了两个岛屿的情形,分别就
图是一种强大的建模相互关联事物的工具。图结构的数据无处不在,如社交网络、科研合作网络、知识图谱等,对图数据的挖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前沿具,在现实中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深度学习在图数据上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本文围绕图数据挖掘的关键问题,建立了一个新颖且强大的图上的归纳式神经元算子学习框架。通过将图挖掘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图上的归纳式神经元算子学习问题,很多原来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管道机器人作为特种机器人的一种取得很大进步。水平井牵引机器人属于管道机器人的范畴,在石油开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水平井井身结构的复杂以及井深长度的增加,具备大牵引力潜力的液压驱动牵引机器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应用的水平井液压驱动牵引机器人大多存在牵引力不足、适应性不强、可靠性不高以及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工作范围以及发展进程。针对牵引机器人存在的以上
载人探月序列任务的设计与仿真,可以解耦多个飞行任务,有效减小任务规模,提高任务成功率,对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环月空间站的载人月球探测序列任务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如下:提出了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轨迹成型法。利用逆动力学解析法,建立了改进春分点摄动方程的逆动力模型,由此提出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设计方法,研究了面内多圈大偏心率转移以及深空转移的小推力轨道设计。针对三体条
水面航行器、水下滑翔机、海洋机器人、导航浮标等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资源探测和海洋权益维护的关键技术装备,缺乏高效可靠供电方式是制约上述装备走向实用化的技术瓶颈之一。结合当前海洋工程装备高效供电方式缺乏的现实需求和现有大型波浪能转换装置难以直接用作小型海洋工程装备供电模块的技术障碍,本文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自适应对转式运行机理的小型波浪能转换装置,转换装置的核心换能部件即为波浪能吸收器。新型波浪
当前,空间碎片环境日益恶劣,对于空间环境的治理任务迫在眉睫,亟需发展一种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及强通用性特点的主动式空间碎片清除系统。空间柔性网抓捕技术以其成本低、容错率高等应用优势,特别适合于对空间碎片这类非合作目标的捕获,已成为当前空间碎片主动清除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低轨空间碎片清除为应用背景,以空间柔性网抓捕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仿生学理论与方法开展应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批量低轨空间碎片清除方
超燃冲压发动机中液态燃料的雾化及混合性能对发动机性能有决定性作用。液态燃料垂直喷入超声速气流中的变形、破碎及雾化特性的研究是建立燃料分布模型的基础。本文采用高速激光阴影、显微成像系统及相位多普勒分析仪(Phase Doppler Anemomitry,PDA)着重研究了液体射流近场的流场结构、射流轨迹、表面波特征及液滴空间分布,建立了射流轨迹模型,揭示了表面波产生及发展机理。采用VOF(Volum
薄板构件广泛应用于飞机的关键部位,其质量可靠性自然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对于宏观缺陷,目前存在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而对于引起这些宏观缺陷的主要原因,如疲劳、蠕变、腐蚀等,目前尚无较为理想的方法对其过程进行监测与评价。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超声非线性效应与材料损伤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非线性超声参量可以随着材料损伤程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地改变。对于薄板构件的检测,超声Lamb波是较为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