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互联互通是中国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又是影响双边经贸合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海上互联互通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进而运用GTAP模型量化评估海上互联互通对双方GDP、福利水平、贸易条件、进出口以及各产业的影响,提出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助力双方经贸合作和发展的政策建议。(1)对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现状分析从三个角度展开,一是港航基础设施;二是海上合作机制构建;三是海洋科技与人文交流。存在的问题,从政治互信与安全合作,大国干预介入,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度、标准的差异及资金技术支持几个方面考察。(2)从理论上分析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主要考察海上互联互通对运输成本和物流效率、海洋经济与能源开发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以及海上互联互通对双多边贸易和投资,旅游、文化和生态合作、经济增长和福利提升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3)对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进行量化评估。首先设计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模拟分析方案,然后运用GTAP模型对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宏观经济效应(双方GDP、福利水平、贸易条件、进出口)及产业经济效应(各产业产出、进口、出口)进行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角度看,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中港航设施升级、航线增加等“硬联通”带来运输成本下降,港口通关便利、海关标准、程序规章一致等“软联通”带来了贸易便利化,二者都能提升双方GDP、社会福利水平和进出口水平,并使双方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且“软联通”带来的正向刺激作用要远大于“硬联通”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推动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建设过程中,应双管齐下,同时加快规制建设,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为顺利推进双方经贸合作构建制度保障。从产业角度看,中国和东盟国家将朝着各自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中国纺织业、轻工业及公共事业与建设产业产出均有上升,矿产资源产出大幅减少。东盟国家总体来说,畜牧业和肉制品、纺织业、重工业及公共事业与建设产业产出均有上升,而轻工业产出大幅减少。在未来,双方应增强战略互信、凝聚合作意愿,共同制定海上互联互通建设规划,深化海关口岸管理工作,加强贸易便利能力建设,以提升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和双边经贸合作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