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河是中国东北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黑龙江南岸,对岸即俄罗斯远东第二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黑河市的城市规模并不很大,但却是清末最北端的自开商埠和新中国第一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的建城历史并不算悠久,却几乎见证了近代中俄关系的整个发展历程。从1858年《瑗珲条约》之后,隶属于瑗珲的黑河便成为了中俄边界地带,其后的黑河可谓多灾多难,先后经历了庚子俄乱、日俄战争等重大社会变动,也正是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黑河完成了由少数民族聚落向近代化的工商业城市的转变。在历史上,由于1900年庚子俄乱之时沙俄军队在入侵中国东北的战争中烧毁了大黑河屯,因此,黑河的建城始于清政府通过自开商埠政策收回东北地区。为了防范列强侵犯国家权益并增加财政收入,清末开始实行自开商埠的政策。由于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与沙俄分别占据中国东北地区,并均无撤军之意;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清政府提出了在东北设置自开商埠,希图通过引入众多西方国家的势力造成东北地区各势力的“均势”局面以收复东北地区权益,于东北地区自行开放了16个通商口岸,其中,黑河就是最北端的通商口岸。黑河于1907年从沙俄手中收回重建、1909年设立海关正式开始商业发展,逐渐从原来隶属于瑷珲的一个村屯发展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中俄贸易的重镇。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大量在此聚集的商人在黑河地区的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地方走访及田野调查搜集到不少一手材料,其中有部分涉及民国时期黑河当地商人团体的档案材料,有助于全面认识民国黑河商人的情况,补充和完善学界的此类研究。本文即选择黑河地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商人组织——黑河商会和旅俄阿穆尔省华侨总会为切入点,拟通过对近代黑河地区中国商人群体的研究来探讨商人群体尤其是商会组织对黑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区域性个案的研究探讨商人组织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交待黑河的自然环境,这是黑河地区商业和商人群体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章介绍黑河商会的建立过程及组织情况,除内部的机构建置及规章原则外,还着力探讨其人员构成及其与政府和当地其他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清楚地了解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第三章介绍俄阿穆尔省及旅俄阿穆尔省华侨总会的情况,由于黑河地区中俄贸易的特殊方式,使得黑河本地商人同旅俄阿穆尔省侨商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两者不仅在人员构成上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同时也有着相近或相同的利益诉求。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将着重叙述并分析在近代中俄关系发生频繁而剧烈的变化过程中,商人群体如何组织以应对各种困境。最后将对近代中俄贸易冲突下的黑河地区商人群体的活动进行分析和评判,得出本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