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英译方法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ange0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古诗是世界艺术的瑰宝,然而由于中文的在世界的普及程度,近代之前很少有西方的读者能够领略其深邃独特的艺术风格。很少有英语读者了解,他们欣赏的中国古诗的译本,实际上是对中国古诗的误读。结果,几千年来中国古诗的在华人文化中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里却由于语言障碍而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那么,看译本的英语读者,怎么才能像华人一样,真正读懂中国占诗的美呢?假若不可能,问题出在何处?答案牵涉到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等诸方面。但对中国古诗研究来说,这诸多方面提供的是一个新议题——中国古诗的可译性。 中国古诗的可译性一直是文学翻译评论中的热门话题,但是大部分评论都偏爱以相同的标准去评价译文。如国内流行的某些评论的文章认为,诗歌翻译理论只能遵照“信达雅”的标准。实际上,该原则是从译者角度提出的,只是翻译领域的理想目标,其译文仅适合精通英汉双语的读者。现实中的中诗英译,服务对象是应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英语读者。时代不同,读者的需求也各自不同,导致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于是他们的译文或是突出原语特征(中文),或是强调目的语优势(英文)。用同样的标准评判某译文的好坏,很容易造成是非不分,所以,重新给中诗英译分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本文以与把中诗英译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译法,即强调忠实于原文,又要求符合英语行文规则。此类译文的译者尽管在如何处理原文的音、形、意上以上意见不同,但是都一致认为翻译就是在得失之间相互妥协,以求平衡。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列出译诗及见解,证明传统译法的译文仅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在英语读者中却难获得相同的效果。 依然传统译法表现原文常常失真,就该寻求一种新的方式,让一个英语读者理解中诗的精髓。直译法只求体现原文的精细美,不需考虑英文语法的规则。采用直译法的译文通常被误解为逐字死译。其实对简洁细致的山水诗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研究中国文学的外国学生大多可以从译文中品出汉诗的原汁原味。和传统译法相比,直译法很难创造出独立的文学作品,但却能够给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更好的素材。 第三种是以庞德为代表的改译法,随意删改原文字义,以便译者自由发挥。
其他文献
面对我国高端私人客户的迅速成长以及他们对综合金融理财服务的强烈要求,树立"综合化服务"的理财品牌形象是中小银行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关键。
本文探讨了农业旅游的概念内涵,明确农业旅游的特点,以及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提出了进行农业旅游项目策划的策划要点,以及农业旅游项目的管理途径。
对于具有高度非线性、时变性和复杂相关性的生化过程,由于一些重要的过程变量不能在线测量,使得经典控制方法在生化过程优化控制的应用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人工智能技术为生化
[目的]了解护士的健康状况,分析影响护士亚健康的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某院200名护士,对其亚健康状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护士占51.1%,其中睡眠时间、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从一九九九年试点实施至今,已十年有余。作为建国以来跨时最长,范围最广的造林工程,其对中国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退耕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决策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开展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对促
现代物流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之一,它的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城市、经济区域或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
林地流转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决当前我国集体林区林地细碎化、实现林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
近几年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调查研究,深感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环境的紧迫性。在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占绝对优势,农村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我们全民族的素质,农村学校
近几年来,“民工荒”现象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频繁出现,同时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也相应的上涨,学术界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变化情况展开讨论,对我国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