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泛指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努力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研究热点,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优秀民族文化,苗族亦是如此。生物作为一门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学科,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理念,在其教学中更应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本文的目的在于尝试挖掘苗族民俗中的相关内容形成生物课程资源,以期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提供方法途径和参考。本文以贵州黔东南黄平旧州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苗族民俗与高中生物相结合开展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整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现状、贵州苗族的相关研究等文献资料,挖掘贵州黔东南苗族民俗中的生物学知识,形成课程资源,并进行实践教学。研究表明,苗族与非苗族学生对苗族民俗的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苗族民族文化知识认知主要来源于长辈、亲人和同伴,学校传承作用不明显;学生普遍认为苗族民俗中蕴含有生物学知识,但相关知识掌握不准确;黔东南苗族民俗中的苗族村寨、苗族姊妹节、苗家酸汤、稻田养鱼、苗家米酒等可作为高中生物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本文通过将“苗家米酒的酿造工艺”和“苗族酸汤的制作”与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相结合,设计不同的学案进行教学实践,实践教学案例表明将苗族民俗与生物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苗族民俗的认识,而且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