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滇池逐渐成为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严重的内源污染导致滇池自净能力丧失是滇池治理难点所在。沉积物是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的记录器,研究滇池柱状沉积物中氮污染物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是估算滇池沉积物中氮污染负荷和预测沉积物-水界面氮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基础,对了解湖泊的历史污染状况、污染物来源追溯、沉积环境的演变与推测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滇池外海11根柱状沉积物(0-50cm)中氮的总量以及不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与其他湖泊相比,滇池沉积物中氮含量相对较高,平均含量达到了2319.20±387.27mg/kg。其中,Trans-N是TN的主要组成部分,平均含量为1230±148.52mg/kg; SOEF-N是Trans-N的主要组成部分,四种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SOEF-N>WAEF-N> SAEF-N>IEF-N; WAEF-N是TN中对富营养化贡献最大的形态。在平面分布上,本文按照污染物含量水平将滇池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从TN含量来看,分布特征是南部>北部>中部;而按照Trans-N含量来看,则是北部>南部≈中部,综合推断可以得出,三个区域氮污染程度依次是北部>南部>中部。在纵向分布上,TN分布特征为在0-5cm沉积物中TN含量相对较小,5-15cm沉积层的TN含量相较于其他沉积层明显偏高;15-35cmTN含量有些波动,但幅度较小;而35-50cm沉积层TN含量变化很小;IEF-N的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随深度变化不大;WAEF-N含量在0-5cm沉积层较高,5-15cm沉积层相较0-5cm则有了明显降低,15cm以下WAEF-N含量随深度基本上变化不大;SAEF-N含量在0-5cm沉积层较低,5-15cm沉积层出现明显上升,15-50cm沉积层SAEF-N含量则相对稳定;SOEF-N的分布特征是在0-10cm沉积层含量很低,10-20cm沉积层开始显著上升,20-50cm沉积层则变化不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估算了滇池氮污染负荷及其生物可利用性:滇池外海0-15cm沉积层中TN负荷达到45353.6吨,其中IEF-N为4125.3吨,WAEF-N为6680.5吨,SAEF-N为3623.9吨,SOEF-N为9926.3吨;可转化态氮为24356吨,不可转化态氮为20997.6吨;生物可利用性氮含量约为14429.7吨,约占TN含量的31.8%。而不同沉积层估算结果显示,10-15cm沉积层TN负荷最高,表明对应的沉积年代(约为1972-1988年)是滇池污染物大量输入的时期,这较好地揭示了滇池的污染历史。本文还结合牛栏江补水工程有关数据,预测了实施补水工程对滇池沉积物-水界面氮污染物的迁移行为及其对水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