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柱状沉积物中氮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滇池逐渐成为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严重的内源污染导致滇池自净能力丧失是滇池治理难点所在。沉积物是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的记录器,研究滇池柱状沉积物中氮污染物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是估算滇池沉积物中氮污染负荷和预测沉积物-水界面氮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基础,对了解湖泊的历史污染状况、污染物来源追溯、沉积环境的演变与推测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滇池外海11根柱状沉积物(0-50cm)中氮的总量以及不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与其他湖泊相比,滇池沉积物中氮含量相对较高,平均含量达到了2319.20±387.27mg/kg。其中,Trans-N是TN的主要组成部分,平均含量为1230±148.52mg/kg; SOEF-N是Trans-N的主要组成部分,四种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SOEF-N>WAEF-N> SAEF-N>IEF-N; WAEF-N是TN中对富营养化贡献最大的形态。在平面分布上,本文按照污染物含量水平将滇池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从TN含量来看,分布特征是南部>北部>中部;而按照Trans-N含量来看,则是北部>南部≈中部,综合推断可以得出,三个区域氮污染程度依次是北部>南部>中部。在纵向分布上,TN分布特征为在0-5cm沉积物中TN含量相对较小,5-15cm沉积层的TN含量相较于其他沉积层明显偏高;15-35cmTN含量有些波动,但幅度较小;而35-50cm沉积层TN含量变化很小;IEF-N的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随深度变化不大;WAEF-N含量在0-5cm沉积层较高,5-15cm沉积层相较0-5cm则有了明显降低,15cm以下WAEF-N含量随深度基本上变化不大;SAEF-N含量在0-5cm沉积层较低,5-15cm沉积层出现明显上升,15-50cm沉积层SAEF-N含量则相对稳定;SOEF-N的分布特征是在0-10cm沉积层含量很低,10-20cm沉积层开始显著上升,20-50cm沉积层则变化不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估算了滇池氮污染负荷及其生物可利用性:滇池外海0-15cm沉积层中TN负荷达到45353.6吨,其中IEF-N为4125.3吨,WAEF-N为6680.5吨,SAEF-N为3623.9吨,SOEF-N为9926.3吨;可转化态氮为24356吨,不可转化态氮为20997.6吨;生物可利用性氮含量约为14429.7吨,约占TN含量的31.8%。而不同沉积层估算结果显示,10-15cm沉积层TN负荷最高,表明对应的沉积年代(约为1972-1988年)是滇池污染物大量输入的时期,这较好地揭示了滇池的污染历史。本文还结合牛栏江补水工程有关数据,预测了实施补水工程对滇池沉积物-水界面氮污染物的迁移行为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其他文献
培训是提升企业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依据。通过对企业培训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针对企业实际
云南金沙江流域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从地貌格局及气候系统差异上,可将该区域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异划分为3个区,即西部高山峡谷区、中部中山峡谷和滇中高原区、东部中山山原峡谷
对透层沥青性能及作用进行分析,并对高速公路路面透层沥青具体施工步骤进行阐述,同时提出两个方面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研究,减少透层沥青施工不当对高速公路
简要介绍结合实际案例,对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中的材料代用可能对容器的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ctual case, the pressure vessel design
企业的融资与财务管理之间互相依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很多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都在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虽然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土地利用也日渐失控,使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些扭曲,面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相应的
根据近年来的反馈信息,大多数"影子练习"的练习者都从正面评价了这种练习方式,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感到困难或在练习过程中感到紧张、有压力。影响练习者感受的因素可能存在多种
<正>癫痫(epilepsy)是由精神刺激、脑部疾病、全身或系统性疾病、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过度兴奋放电所致,具有突然、反复、阵发、短暂性特点[1]。妊娠型癫痫又
阐述电、水、气、热表统一采集的技术实现方法及原理,说明"四表合一"采集的未来发展形势、面临困难等,并就"四表合一"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病毒病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当前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是生产脱毒种薯、选育抗病毒病品种和利用抗病毒物质。茎尖培养和热处理是脱除马铃薯病毒常用的方法;蚜虫作为马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