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面对内忧外患,许多爱国志士高喊“教育救国”。它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爱国志士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提出的。它的基本观点是:近代中国之所以贫弱落后不发达,之所以倍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根本原因是人才不足,也就是教育不发达、不普及、不注重培养人才。因此,要想挽救民族的危亡,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就必须将改革和发展教育视为救亡图存的要津。将教育作为突破口,才能使中国转贫为富,转弱为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处于北洋政府(1919-1927)和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救国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来源和社会背景,既有对西方思想的借鉴,又受到清末民初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思想日趋成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教育救国思想各种流派在中国化过程中优胜劣汰的一段时间。因此,它与之前的教育救国思想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批判反思精神。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六部分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想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想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想的发展原因分析。主要整理归纳出三方面的原因:政府的推动,教育工作者的不竭提倡和人们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第三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想加以论述,即国民素质方面;社会发展方面;文化方面。由于各种不同的教育救国思想之间,表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各种教育救国思想都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教育平等与提倡普及教育的思想。职业教育、生产教育和乡村教育救国思想互相融化吸收。此外,几乎所有的教育救国思想都注重精神层面的教育和陶冶。所以,上述三种划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救国的方案进行了探讨。每一种角度并非完全孤立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四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特征。这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论述。一,教育救国思想各流派相互融合,职业教育救国思想逐渐与日益兴起的乡村教育救国思想、生产教育救国思想等合流并进。平民教育救国思想与乡村教育救国思想合流;二、教育救国思想流派从百家争鸣到优胜劣汰,平民教育救国思想最终囊括于乡村教育救国思想之中,从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三、开始注重教育实验的推广,教育家亲自兴办学校,深入进行教育实验。根据各自不同的教育观和中国的实际需要,依据自己教育实验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建立起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救国理论。
第五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想的评价及启示。这部分主要是从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想的积极影响、历史局限性和启示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的。通过对其时的教育救国思想作较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以期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教育改革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尝试,少走或不走弯路。
第六部分,结语。总结归纳本文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