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计算机语面衔接对比及英译翻译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78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篇分析通常关注大于小句的语言单位,它与句子或小句的差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衔接。因此,衔接自然就成为语篇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Halliday和Hasan于1976年出版了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形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篇衔接对比,中国的很多学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关于英汉衔接对比的研究大多都局限在广义的层面上,或者仅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对某一具体文体的研究还须加大。这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较概括笼统,针对性不强。本文旨在以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为理论框架,对英汉计算机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语篇分析过程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英汉计算机语篇在衔接手段上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了形成异同的原因。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对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一、最突出的现象是英汉计算机语篇在衔接手段的运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相同点的百分比明显得高于不同点的百分比。这一现象是由计算机语篇的文体决定的。   二、虽然这两种语篇在衔接手段的运用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差异仍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三、在五种衔接手段中,词汇衔接,指称和连接使用的最频繁。按照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是:词汇衔接,指称和连接。相比之下,省略的使用要少得多,而替代一次也未出现。
其他文献
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在双语教学中教师面临着选择教学模式、处理文化冲突等问题,因而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达到“双高”,还要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