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的初次交涉—中日立约与日本侵台事件探析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r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时期,由于中日各自的国内环境不同,发展目标不一致,导致中日与对方交流的出发点大相径庭。晚清中国内外交困,弊病丛生,政治体制僵化,难以开拓进取,又因外部屡遭列强压迫,每一项行动都受到列强的极大牵制,故晚清中国整体的国家战略是内向的、保守的。日本虽与中国有过同样遭受列强欺压的经历,但在明治维新以后积极调整国家战略,极力向欧美国家学习,并进而制定了以侵略朝鲜、中国为目标的“大陆政策”,故而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是外向、开拓型的。日本为侵略朝鲜而与清朝订立邦交,这是近代中日初次交涉的直接原因。近代中日的初次交涉具体包含中日订约与日本侵台两件事。中日立约的过程较为繁杂,具体由1870年日本遣使来华请求立约、1871年中日议定条约稿本、1872年日本要求改约被拒、1873年双方换约这四个阶段组成。中日两国国情的根本差异导致双方立约的目的也完全不同:日本是把条约当做侵略朝鲜的跳板,而清政府将之看做联合或羁縻日本的有效手段。考虑到这一点,在立约过程中清政府官员的强硬态度与日本使臣“词气恭顺”之表象背后,实则大有深意。亦因于此,中日立约的结果——《中日修好条规》——注定不能起到维护两国友谊的作用。换约不到一年,日本即出兵侵台,此举令清政府立约之初衷完全破灭。对日本侵台一事,清政府积极应对,一方面派兵前往台湾与日军对峙,另一方面与日本使臣激烈辩驳,完全尽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然而,由于深知自身实力不足,清政府亦不得不在交涉中妥协让步,最终与日本签订了颇具争议性的《北京专约》。其争论焦点在于:其中“保民义举”中的“民”是否包括琉球难民,此直接关系到清政府是否把琉球的主权葬送给日本。在本文看来,中日对它的理解是不一致的:清政府认为不包括,而日本认为包括。中日交涉尤其是日本侵台一事,对清政府产生了极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了对台湾的主权意识;二是对日本的观念产生变化,开始对日本有所防备;三是认识到自己海防的薄弱,并积极地筹备海防。
其他文献
看看这三个字,养眼:听听这三个字,顺耳;品品这三个字,温馨。想想也是,放下手中的活,多掏钞票买黄牛手中的高价票,甚至冒着雨雪骑着摩托车匆匆忙忙往家赶,就是为了这顿饭——年夜饭。
提出了双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考虑到离预测点越远的历史风速数据对预测值的影响越弱,对训练样本中输入向量数据进行第1次加权,以体现不同元素对预测影
【目的】本文通过在陕西省长武县(CW)和吉林省梨树县(LS)的春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了传统和优化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土壤氨挥发及氮平衡的影响,以探讨春玉米氮肥优化的潜力及其对
<正>酷暑天闷热难受,都市白领一族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由早至晚总习惯窝在空调房里,很少出汗;到球场、健身房打打球、练练瑜伽,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出汗机会——一身大
论述了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改革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工作思路.
随着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卖场作为销售的主力,近年来发展迅猛,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启发经营者在卖场经营管理活动中更多关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