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部资本市场对发达国家来说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其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与风雨。然而在外部资本市场上,交易成本过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都会加大外部融资的成本,企业普遍面临一系列的融资约束问题。此时,大量企业不得不寻找更合理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于是内部资本市场雏形渐露。然而,多重代理、隧道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大大降低了它的外部融资能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深了融资约束。所以内部资本市场的出现对外部资本市场究竟是起到了补充作用还是加剧了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因此本文研究内部资本市场对融资约束的正、反两面效应,以及如何构建与完善内部资本市场来解决融资约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基本框架如下展开: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章,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了融资约束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以及内部资本市场对融资约束影响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内部资本市场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分析。本章将首先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论”与“无效论”,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分析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与融资劣势。第四章,案例分析。本章引入了中粮集团的案例,考察了其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然后分别分析了构建内部资本市场对中粮集团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五章,关于完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建议。本章结合案例分析以及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完善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建议,以期提高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使内部资本市场的正面效应得到全面发挥。本文通过分析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对融资约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内部资本市场对融资约束加深的解决方法,力争弥补该领域研究的缺失,使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使得内部资本市场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真正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然而,由于条件限制,对案例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收集存在一定的缺漏,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上缺乏定量分析的有力支持。此外,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有其特殊性,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仍属于探索阶段,尚无定论,使得所选取的案例还不具备完全的代表性,只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以上的不足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创新力,因此有待继续研究和改进。对于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希望更多的研究学者和专家老师不吝赐教,提出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