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应用和效果研究——以白城市第一中学为例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789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明确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伴随着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墨守成规“填鸭式”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课堂上的讲授。而学生则被动接受,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知识最终内化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重新调整了课堂的内外时间,颠倒了教与学的顺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学习内容并作好笔记。回到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交流探讨以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解决课前观看视频时存在的问题及完成有关作业任务。这种先教后学的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笔者以白城市第一中学的高一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对比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通过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对比白城市第一中学学生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活动的参与、学习习惯以及对学习方法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比实验前和实验后测试成绩,来检验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成绩。同时,作者在实验和调查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发现了一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后续教学和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对“想怎么X就怎么X”结构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对该结构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然后从篇章的角度探讨了该结构在语篇中分布的规律,最后我们对该结构的三种变化形式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该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前人关于该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文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想怎么X就怎么X”结构的句法分析。分析了结构中的定项“想”、“就”和“怎么”的性质,并
学位
在1980年代复出文坛的汪曾祺,热衷于对民间日常生活的书写,他小说中独特的回忆性笔触和对生活世界风俗画式的呈现,使他成为八十年代文学场域中颇为独特的存在。在他远离政治意识形态的书写中,实则包孕着对于民众生活世界的体认,也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文化意涵。本文试图将汪曾祺的创作放入时代历史的脉络中,通过爬梳历史和文本细读,深入探讨汪曾祺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审美风格和思想意涵得以生成的过程,厘清中国现代文学和当
学位
随着乌克兰经济的不断进步,学习汉语的乌克兰人也越来越多,近些年汉语的普及力度相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乌克兰汉语教师教学水平还远远跟不上汉语的传播速度。汉语的教育教学仍然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例如,汉语中的补语就是乌克兰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知识点,其中趋向补语因其特有的语法结构困扰着乌克兰的汉语教师。  笔者在自身所掌握的趋向补语理论的基础水平之上,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采用实际案例分析。本文主要研
新诗自五四诞生以来,在呼吸现代生活气息、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同时,也一直发扬着传统的艺术精神。桐城诗人陈先发作为当代诗坛的佼佼者,善于将禅理禅趣融入诗歌以拓宽诗境,在化用古典文化资源、赓续汉诗传统的同时,着力书写现代人的焦虑、困境,从而为当代新诗贡献了一批风格独具的优异文本。  本论文绪论部分着重对陈先发诗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正文第一章从文明的视野出发,对陈先发的诗思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家乡桐城派文
学位
“间”和“之间”是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都需要后置于“X”形成“X+间”和“X+之间”的结构才能进入到句子中。“X+间”和“X+之间”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多情况下可以换用,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这两个结构都没有被淘汰的迹象,所以我们认为两个结构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差异,从而使得两个结构都有存在的必然价值。本篇论文将从形式、意义、历史演化、表达功用和特殊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对“X+间”和“X+之间”进
学位
本文关注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以英国作家托马斯·亨利·西利的《瓷塔:九个中国故事》为主要论述对象,研究英国作家对中国题材的利用和改写。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启,中国逐渐成为了英国觊觎的对象,英国两个访华使团的失败以及成员充满恶评的著作影响了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随之而来的鸦片战争则让中国成为更多作家的关注对象,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也由此发生转变,《瓷塔:九个中
学位
在福克纳闻名世界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这五部小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是《喧哗与骚动》《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以及《押沙龙,押沙龙!》。尽管它们中的每一部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除了这五者均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故事背景,有着同样的技巧创新,以及或许有着相同的主题外,它们之间似乎还并未被建立起过其他的联系。而事实上,它们的确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即是这五部小说中的每一部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