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tmz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推广和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全面放开,如何提高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自身信贷资产质量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传统简单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和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科学量化度量和有效管理的要求。因此,现代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本文按照模型研发思路,将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主要分为三类,并选取其中较为著名的四个模型进行重点介绍进行。随后,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信贷业务的特点,讨论各模型的适用性,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Moody’s KMV EDF模型的数据相对公开和充分,本文对该模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鉴于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在该模型的表述,实证思路,实证方法等方面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对实证过程进行了重新的整理。通过广义范数计算,强壮性检验等,发现该模型目前在我国还不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适用性不强,并且发现2007年我国股价的波动剧烈很可能是影响模型辨别能力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分别从长期和短期,针对我国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应用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效应进行了研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影响资产价格变化,实现其政策意图。但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规模从1994年末的516.2亿美元迅速膨胀到2007年末的1528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9.8[%],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日本高
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属于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近两个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实行了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