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达三小说《活着的士兵》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anghaiyanp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川达三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活着的士兵》是石川达三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一部战地小说。日本侵华战争初期,作为中央公论杂志社的特派记者,石川被派到中国战场,在南京逗留了三个多月。在那段时间里,他写出了著名的作品《活着的士兵》,并发表在1938年1月号的《中央公论》刊物上。战时的日本政府,为了欺骗世人,逃避国际社会的舆论谴责,派遣记者和作家们来华考察,其本意是希望他们歪曲报道战争情况,以利于日本侵略扩张政策的实施。但是,石川在《活着的士兵》一书中如实地写出了他在南京的见闻,毫不掩饰地描写了日军士兵对中国民众实施的大屠杀、强奸、掠夺和放火等野蛮行径。事实上,石川违背了军部当局的意愿,本着自己的良心,如实地报道了中国战场的真实情况,尤其是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这,引起了日本政府的不满和军部的愤怒。结果是,该小说受到禁止出版发行的处分。可以说,在这部作品中,石川将形形色色的“日本鬼子”的形象尽收眼底。比如,心理自相矛盾的近藤一等兵,徘徊不定的平尾一等兵,还有残暴至极的翌原伍长,等等。在他的笔下,这些士兵毫无顾忌地杀害中国平民百姓和俘虏兵,强奸中国妇女,抢夺中国人的财物,放火烧毁无数的房屋民宅。日军的暴行惨无人道,史无前例,罄竹难书。然而,石川达三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写这些客观现象上,而是进一步延伸认识层次,从战争的非人性和残酷性等角度追究出场人物,引导读者思考人性和理性的命题。他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疑问,进而显现出了反对战争的意图。即,“反战”就是这部小说作品的主题,这才是作者的本意。
其他文献
多年来,关于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的莎士比亚译作孰好孰坏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梁实秋是独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朱生豪是大陆读者最为熟知的莎剧译者,卞之琳“以诗译诗
问:编辑同志您好!最近,我们社区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看到许多年轻人报名献血,我也想参加,可妻子说我年龄大了不合适献血.请问,50岁还能不能献血?献血对身体有损伤吗?
期刊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在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拉科夫在1972年提出,他指出,模糊限制语就是“
饮食文化是《红楼梦》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的英译版本,并且对《红楼梦》饮食文化内容的翻译也有着值得肯定的贡献。本文试以奈达提
作为展示民族内心文化积淀的重要艺术形式,诗歌自诞生之日起,便是民族精神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民族自古就是盛产诗人的民族,诗歌更是“阿拉伯人的档案”,翻阅阿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