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珍珠有中美两国跨文化的生活背景,创作的《大地三部曲》因史诗般的描写中国农民的情况,呈现不为人知的中国文化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本篇论文主要研究赛珍珠《大地三部曲》反映的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迁。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赛珍珠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国内外对赛珍珠研究的发展情况。中国对赛珍珠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时期国内广泛的翻译、介绍赛珍珠的作品,评论家们褒贬不一、评价不同。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到国内外政治氛围的影响,主要是对赛珍珠进行评判、封锁,认为赛珍珠是反动文人。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国内对赛珍珠进行了新的评价、新的定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研究赛珍珠,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多样,涌现了以王逢振为代表的一批赛珍珠研究专家。论文第一章主要分析《大地三部曲》中王龙与土地的关系。其中,也明确提出在本篇论文中农民与土地的不同定义。王龙是中国传统农民的缩影,他对土地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中国的农耕文化使得农民与土地形成了血肉相连的关系。王龙出身贫农,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他视土地为生命,紧紧把握土地。一旦有了多余的钱,就马上置办土地,有了土地才有安全感。在灾荒年岁,即使全家人处于生死边缘,王龙也不愿意卖地,他相信只要土地在那里,希望就在那里。逃亡南方的王龙,因为一次抢大户的行动得到意外之财,人生发生转机,最终成为了当地的大地主。发家之后,王龙有过一段时间的迷失,但最终在土地上找到自我,重归大地。晚年时,王龙听到儿子们在商量卖地,他痛哭不已并告诫家人卖地是家族衰败的开始。王龙死后,葬在土地里,真正的与土地融为一体。《大地三部曲》不仅反映了王龙对土地的强烈的爱,也反映了农耕文明对王龙的影响。王龙有着强烈的大家族观念,尽管叔叔对王龙进行敲诈恐吓勒索,明知道一味顺从是不对的,可王龙就是没有反抗的勇气,总觉得无论如何叔叔都是自己一家人。同时,当时的社会重男轻女的风气很浓厚,农民对儿子的渴望非常强烈。再次,对神明的态度很功利,缺乏真正的精神信仰,一切都从现实功利的角度出发。王龙本身是一个闪耀着传统美德品质的人,善良而宽容,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论文第二章主要分析王大、王二、王三与土地的关系。王大是长子,曾被王龙寄予厚望,却变成了懒惰享乐的人。王大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纵情声乐。土地是王大生活的基本保障,在战争年代更是保险的财产。王大依附土地生存,却对土地充满厌恶,因为土地需要管理,这让王大感到麻烦。土地代表勤劳、付出,而这正是王大想要逃避的。王二是一个奸诈的商人,不论是对农民,还是自己的亲戚,甚至对自己的孩子都要求苛刻,明明很有钱,却总是装穷。他对土地没有什么感情,土地在他眼中就是赚钱的工具。王三是一个地方军阀,年少时被父亲指定为家里务农的接班人,失去了上学求知的机会,土地成了他的束缚。后来,他离家出走到南方参军,发动武装暴动,最终拥有自己的队伍。父亲留下的土地成了王虎实现梦想的基础,促使他成为雄霸一方的地方军阀。王虎以土地为基础,却鄙视土地及农民,认为农民是没有价值、低贱的工作。第三章写王源与土地的关系。王源是王家第三代人的代表,从小被父亲当做未来的军阀来培养,没有接触土地的机会。然而,他对土地却有着莫名的强烈的爱,只有接触真正大地,才能感到心灵的安宁。后来,王源去往海滨城市、出国,远离家乡,远离土地,他感到一种无“根”的失落。回国之后的王源经历了一系列现实与梦想差距的打击,最终他审视自己,正视现实,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科技兴农之路。第四章分析了赛珍珠同时期作家茅盾的“农村三部曲”。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反映了以老通宝为代表的蚕农的悲惨命运。在反映中国农民问题上,赛珍珠与茅盾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方面,赛珍珠和茅盾都刻画了传统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但在农民后代与土地的关系走向方面,两人却存在着差异,赛珍珠认为农民后代会理性回归土地,而茅盾则寄希望于青年农民的觉醒,希望他们离开土地。关于农民的出路问题,赛珍珠鼓励农民理性的回归土地,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茅盾则认为时代环境变了,以前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勇敢的武装反抗,才能得到幸福。赛珍珠对中国农民问题抱有一种温情的期待,认为农民问题可以通过变革的方式得到解决,矛盾却不这么认为,茅盾认为农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打倒地主等特权阶级,实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