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化的载体,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涵着该民族对生活的态度、看法及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包括性别偏见在内的种种社会现象必然在语言中有所体现。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诋毁女性、贬低女性,并将女性置于男性的附属地位的社会现象。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议题。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性别语言的研究。作为语言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谚语反映了人们的观点和社会体系,而社会中包含着对女性的偏见自然会在谚语中有所体现。谚语对社会观念的影响极大,因而从谚语方面探讨性别偏见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力。不同民族人们的经验和观念是存在共同之处的,所以不同文化的谚语多少带有必然性的偶合。本文主要采用对比法,利用大量实例从地位、婚嫁、言语行为、才智性情、女人祸水五个方面阐述了汉英谚语中共同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强女弱;本文中所引用的谚语体现了女性的负面形象:多言,脆弱,愚昧,善变,邪恶。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对谚语的分析来揭示语言中对女性的偏见,从而提高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阐示了不同民族的谚语具有偶合性,希望能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