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贵州风水塔的分布及其特征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这种建筑形式最早是作为佛教建筑的标志,由印度传入我国,故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修建的塔都是佛塔或由埋葬舍利而延伸出去的墓塔。但在明清时期,出现一种按堪舆家根据风水学说确定位置所建筑的塔——风水塔,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的修建,这种塔的修筑多是受汉文化和风水文化的影响,培补风水,希望当地多出人才,兴文风,旺科举或是镇灾祈福。贵州有别于其他汉文化聚集区,是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但它却是修建风水塔数目最多的地区之一。然而当前,还未发现有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或刊物对贵州风水塔数量进行详细统计,该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从各地的图书馆、档案局、文献资料库和网络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大量的目录书、地方志、学术文献资料为基础,并以田野调查法所获资料为补充,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使用计量法统计出明清时期贵州地区修筑的140座风水塔,并制成贵州地区风水塔分布表。再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分析法等对明清时期贵州地区风水塔的分布及其特征进行探讨研究。文章主要结构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对风水塔、贵州等进行概念界定,并介绍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介绍了贵州风水塔产生的背景,风水塔的产生最主要的背景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影响,贵州风水塔的修建则主要受明清时期贵州大力开发后汉文化传入的影响;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贵州风水塔的分布,列出贵州风水塔分布表,整理明清贵州各州府风水塔的分布及贵州各时期风水塔;第四部分探讨了贵州风水塔分布的特征,包括时空分布特征,地理分布特征,风水塔形态特征以及风水塔修建的人文特征。最后结语总结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其他文献
如今交通量增长、车辆载重提高、桥梁老龄化等问题严重,大量处于运营阶段的桥梁病害问题突出,定期对桥梁进行检测评估尤为重要。人工观测过于依赖检测人员的主观经验,且需要借助支架、桥检车等设备接近桥梁结构,适用性不强,可达性不高;同样,以埋入式或外贴式传感器为代表的接触式检测方法也无法适用于环境恶劣、难以接近的既有桥梁;相比较而言,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应用更为广泛。而常见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如水准仪、全站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