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美术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应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本研究来探索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如何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应用课堂教学这个主体模式对学生进行设计意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获取新知识、新经验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及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各种思维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时期,培养小学生的设计意识是时代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本研究的设计意识提出是基于《新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它是外界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重构新事物的反映,是我们如何用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人固有的思想和行为。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学习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审美情怀,认识设计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可以指导鉴赏和设计能力的思维能力。设计意识能力可以使人从设计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考虑问题,形成创新的冲动,并且能够合理的认识到物以致用、推陈出新的涵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也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可以教导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环境、关心社会、关注他人的原则。本文采用相关教育理论研究与深入学校课堂进行课例分析的方法,对培养小学生设计意识能力的策略方法进行分析探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旨在帮助其他美术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设计意识能力时遇到的相关教学问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