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油菜素内酯提高西葫芦病毒病抗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steroid,EBR)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油菜素甾醇类化合物,在调节植物生长方面已有多年的研究历史。近年来,油菜素甾醇类化合物在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受到广泛重视,但是表油菜素内酯增强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理还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喷施EBR和诱导接种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对西葫芦苗的影响,阐明表油菜素内酯在抵御、缓解病害中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表油菜内酯处理降低了CMV对西葫芦植株的侵染水平,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相对于只接种CMV处理均有所下降,相对平均防治效果达到38.8%,同时喷施表油菜素内酯也明显降低西葫芦叶片中病毒含量,提高了西葫芦对CMV的抗性。 2.喷施表油菜素内酯在短时间内促使西葫芦叶片大量累积H2O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丙二醛含量没有因喷施表油菜素内酯而提高,其含量甚至低于对照水平。EBR处理在早期主要通过降低H2O2降解酶APX、POD、CAT活性而使过氧化氢保持一个较高水平。接种CMV 12小时,表油菜素内酯明显提高了H2O2含量,甚至高于只接种CMV处理(C+),而丙二醛含量只接种CMV处理却高于喷施EBR并接种CMV处理(BC+)。病毒侵染提高了APX和POD活性,而喷施EBR处理无论接种与否APX和POD活性均低于C+处理。EBR处理后,游离水杨酸(SA)含量与对照相比几乎没有差异,结合态SA含量甚至低于对照处理。接种CMV12小时测定SA含量发现,C+处理无论是游离SA还是结合SA含量都最高,而EBR预处理后无论接种与否其含量都远远低于C+处理。 3.接种后11-25天内,西葫芦感染黄瓜花叶病毒导致H2O2大量累积,同时产生较多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但BC+处理H2O2及丙二醛含量均低于C+处理,而未接种的BR处理叶片中H2O2含量较低,说明活性氧代谢处于平衡状态,细胞受害较轻。相对于只接种CMV处理,BC+处理H2O2代谢酶活性变化更有利于活性氧的代谢平衡并使细胞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而PAL活性各个处理间几乎没有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表油菜素内酯诱导的抗病性可能与水杨酸的生物合成无关,主要依赖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