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之本,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但农业面临着多样的风险,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保险通过建立风险转移机制,能够帮助农民规避风险,促进农业增产增收。2007年,我国开始在全国各地实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2017年,我国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传统农业保险外,首次提出诸如互联网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农民收入作为三农问题关注的重点,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消费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成为了国家和政府最为重视的问题。农业保险作为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通过损失补偿减少了农民的损失,保证了生产的持续性。因此,研究农业保险如何作用于农民收入对于清楚认识农业保险的作用,规划未来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使用福利经济学理论和非均衡理论对农业保险的福利效应和农业保险市场的非均衡进行分析,之后分别研究了全国范围和东中西各地区的农业保险和农民收入发展情况,分析各地区的差异和内在联系。本文利用2007-2015年间我国30个省的数据研究了农民收入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并对农业保险和农民收入的数据进行了静态面板回归和空间计量回归,从空间的维度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测算。本文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政策意见和建议。经过研究发现,不考虑空间因素时,农业保险对于农民收入产生强烈的正向效应;考虑空间因素时,可以发现,农民收入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农业保险水平在空间范围内能对相邻地区的农民收入产生正向影响。这说明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应该根据目前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加大农业保险发展力度,完善再保险和巨灾保险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共同规划未来农业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