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仍然是一个全球问题,所致慢性肝炎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HC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抗病毒治疗是目前公认阻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向肝硬化、肝衰竭恶性发展的有效方法。目前上市的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有效药物为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α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interferon, IFN-a)和长效干扰素(Peg-interferon, Peg-IFN-a),需每周3次(短效干扰素)或每周1次(长效干扰素)皮下注射,疗程至少需6-12个月,联合应答率30%-40%,我国少部分患者(约5%-10%)HBsAg转阴。干扰素治疗应答难以预测,治疗前ALT水平高者、女性、HBV DNA定量低者以及HBV A基因型者疗效相对好些,但对具体患者仍然难以在治疗前或治疗初期预测疗效。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多,例如常见的流感样症状、头痛、疲劳、肌痛、脱发、抑郁等精神症状,以及外周血细胞下降、诱发甲亢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诸多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限。核苷(酸)类似物,先后上市的有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ADV)、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和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以及即将上市的替诺福韦(Tenofovir,TDF)。其抑制病毒复制速度快且高效,以及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且每日1次口服方便等优点,核苷(酸)类似物日益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治疗药物。其缺点是较低的HBe抗原抗体转换率和较高的停药反弹率,使其疗程长达数年,甚至十余年或数十年;另一个问题是部分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当前,无论核苷(酸)类似物还是干扰素都存在固有的特点和临床应用的局限性,远不能满足治疗需求,需要探索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近10余年来医用臭氧作为一种新型气体药物逐渐在我国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包括褥疮、烧伤等皮肤黏膜创伤或溃疡、疼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足等,作为适宜性的医疗技术逐渐被我国医务界认识、认可和接受。臭氧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被我国卫生部列入经典微创治疗术。臭氧(ozone,03)是具强氧化活性的自然物(蓝色气体,具刺激性气味,常温常压下半衰期45分钟转化为氧气),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臭氧临床治疗应用称为医用臭氧或臭氧治疗(medical ozone, ozone-therapy),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用于治疗气性坏疽。随着臭氧浓度精确微量可调的臭氧发生器的成功研制,以及臭氧的药效学基础研究的进展,上个世纪70年代后,医用臭氧在欧洲开始时兴,研发出多种臭氧治疗方法,包括臭氧局部注射、臭氧自血疗法、臭氧直肠灌注、臭氧气浴等治疗方法。我国从2004年开始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尝试。研究目的:初步探讨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4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为2004年7月至2012年1月间南方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者,按患者意愿分为医用臭氧治疗组和α-干扰素治疗组。入选标准:(1)明确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2)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失代偿性肝病患者;(2)甲状腺机能亢进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严重肾脏疾病者;既往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合并出血性疾病者。(3)精神疾病;(4)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包括器官移植后患者;(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1.5X109/L者,血小板低于90X109/L者;(6)合并HAV、HCV、HDV、HIV等感染者;(7)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病患者:(8)妊娠者。1.2治疗方案医用臭氧组单用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每周3次,预定疗程12周。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自体静脉抗凝全血100ml体外与100ml20μg/ml-40μg/ml浓度医用臭氧气体混合后静脉回输。医用臭氧由医用纯氧经过臭氧发生器(德国)制备。α-干扰素组采用国产普通α-干扰素,每次5MU皮下注射,每周3次,预定疗程48周。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均随访24周。1.3观察指标全部病例均于治疗前、治疗第12周、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观察以下指标:血生化(肝功能)、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定量,同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其中HBV DNA(罗氏lightcycler仪器,深圳匹基公司试剂,检测下限为1000copies/mL), HBsAg(≥0.05IU/mL阳性),HBeAg(≥1S/CO阳性)和HBeAb(≤1S/CO定义为阳性)均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的Architect i2000测定。ALT由本院医学检验中心检测。1.4疗效评价标准(1)联合应答(combined response, CR):HBeAg阴转伴或不伴抗-HBe阳转,血清HBV DNA定量<1×103拷贝/ml, ALT降至正常值范围内。(2)部分应答(partial response, PR):联合应答指标中任一项或二项达到应答标准。(3)生化学应答(biochemical response, BR):血清ALT降至正常值范围。(4)病毒学应答(viral response, VR):血清HBV DNA定量低于检测线之下,即HBV DNA<1×103拷贝/ml。(5)血清学应答(serological response, SR):发生HBe抗原转阴或血清学转换,即HBeAg阳性患者出现HBeAg消失或同时伴HBeAb阳性,或HBsAg转阴。(6)复发:治疗结束时获得联合应答者在随访24周出现以下情况,检测线以下的HBV DNA再次检出,或伴已阴转的HBeAg又复转为阳性,或降至正常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再次增高。(7)持续应答(sustained response, SR):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时仍维持为联合应答。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mean±SD),两组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各组应答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1入组情况:医用臭氧组173例,平均年龄30.41±7.08岁,男性122例(77.7%)。122例(77.7%)HBeAg (+),35例(22.3%)HBeAg(-)。5例因不良反应未完成疗程,11例失访,其余157例(90.7%)完成疗程和24周随访。疗程中位数14周。干扰素治疗组266例,平均年龄29.66±8.48岁,男性195例(82.3%)。HBeAg(+)187例(78.9%),HBeAg(-)57例(21.1%)。19例因副反应未完成治疗,10例失访,余237例(89.1%)完成治疗和24周随访。疗程中位数40周。1.2医用臭氧和干扰素疗效比较血清HBV DNA水平:两组均呈下降趋势,随访结束时医用臭氧组患者HBV DNA均值水平与干扰素组相比无差异(4.59±1.63vs.4.18±1.71log10copies/ml, P=0.244)。HBV DNA应答率:医用臭氧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较干扰素组低,分别为7.1%vs.41.4%(P<0.01)和8.4%vs.26.6%(P<0.01)。E抗原转换率:治疗结束时医用臭氧组与干扰素组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8.0%vs.24.1%(P=0.209)。24周随访结束时,两组转换率均增高,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4.6%vs.32.1%(P=0.156)。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医用臭氧组患者低于干扰素组(19.1%vs.34.2%,P<0.01);随访结束时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3.6%vs.32.1%,P=0.068)。HBsAg转阴率:医用臭氧组中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患者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0.6%vs.1.7%,P=0.362;0.6%vs.1.3%,P=0.542)。联合应答率: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医用臭氧组均低于干扰素组(5.7%vs.30.8%,P<0.01;7.6%vs.16%,P=0.014)。持续应答率:随访结束时,医用臭氧组为(6/9,66.7%),干扰素组(37/73,50.6%),两组比较无明差异(P=0.365)。复发率:随访结束时,臭氧组(3/9,33.3%),干扰素组(36/73,49.4%),两组均有复发患者,但比较无明显差异(P=0.365)。1.3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对医用臭氧或干扰素的疗效比较。122例e抗原阳性CHB患者和35例e抗原阴性CHB患者医用臭氧治疗疗效比较:HBV DNA应答率: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e抗原阴性患者病毒学应答较高,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4.9%vs.14.3%,P=0.056;8.2%vs.8.6%,P=0.943)。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e抗原阴性患者应答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差异(18.3%vs.28.6%,P=0.106);随访结束时e抗原阴性患者应答率反而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7.5%vs.17.6%,P=0.356)。联合应答率:两组相比较,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臭氧对e抗原阴性患者疗效相对较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vs.11.4%,P=0.1;5.7%vs.14.3%,P=0.093)。持续应答率和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508和0.078。187例e抗原阳性CHB患者和50例e抗原阴性CHB患者普通干扰素治疗疗效比较:HBV DNA应答率: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e抗原阳性患者应答率均明显低于e抗原阴性患者(33.7%vs.68%,P<0.01:18.7%vs.58%,P<0.01)。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e抗原阴性患者生化学应答较好,但无统计学差异(49.2%vs.58%,P=0.269);随访结束后,e抗原阴性患者生化学应答较好,且有统计学差异(20.3%vs.40%,P=0.004)。联合应答率: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e抗原阴性患者联合应答率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27.3%vs.44%,P=0.023;12.8%vs.28%,P=0.009)。复发率:随访结束后,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533)。1.4不良反应医用臭氧组5例(2.9%)患者出现皮疹后停止治疗。4例患者在治疗初期出现乏力伴轻微头痛,2例患者治疗中出现转氨酶较基线增高但低于正常值5倍,不影响臭氧继续治疗。干扰素组19例(7.1%)未完成治疗,其中12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抑郁)未完成治疗,5例患者治疗中出现干扰素中和抗体疗效不佳停止治疗,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停止治疗。1.5结果小结1、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平均14周疗程结束时无论抗病毒疗效和联合应答疗效均不如平均40周疗程的普通干扰素,但随访24周时医用臭氧对HBeAg血清转化率(24.6%)、ALT复常率(23.6%)和病毒水平(4.59±1.63lg copies/ml)与普通干扰素无差异;2、医用臭氧对e抗原阳性和阴性乙肝患者的疗效相当;3、医用臭氧3个月自血疗法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结论:1、短疗程医用臭氧自血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疗效,其后续疗效接近普通干扰素。2、医用臭氧治疗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