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20周年之际,国家于2013年12月修订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共青团中央也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14—2018)》,对青年志愿服务做出了规划,体现了国家对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视。大学生是开展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把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大学生有着积极热情参与,但是志愿者流失率较高,即参与率较高而参与频次低、参与时间较短。如何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除了绪论部分之外,本文的框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本文从伦理学、社会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角度梳理了对“志愿服务”的不同定义,并与一些相关范畴做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若干特点。然后,从四个阶段揭示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缘起和历史演变过程,并就每个阶段的志愿服务的背景、形式与特点做了深入分析。最后,阐明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四种主要形式。第二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及其理论基础。首先,对机制与激励机制做了界定,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外在激励的主要形式、内容与途径。同时,运用社会责任理论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大学生自身的内在激励机制。第三部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激励机制建构的现状分析与解构。介绍了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情况,以分析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的现状,探索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和成因。第四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重构与完善。分析了志愿服务的目标、原则。从政府、高校、社会、自我、“组织”五个激励主体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建构提出了方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