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代际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和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中国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态势。根据相关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4.91%,到2016年为止,这一比例已达10.8%,标志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世界银行预测到20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13.12%。“银发浪潮”的到来使得中国面临着和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状况,在未富先老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协调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确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伟大事业是当今中国在发展建设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根据目前情况来看,老龄人口将成为一个数量越来越庞大的群体,老年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老龄化的趋势还会不断延续,关注老年人福祉问题,将人民幸福生活作为政策目标和价值追求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幸福感这一因素作为考察社会和谐程度的评判标准之一,这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  经过对相关国内外文献梳理,本文发现围绕老年人幸福感开展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较少从代际关系角度来研究分析,因此本文从家庭代际的角度出发,对代际关系和老年人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做了相关研究。当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来自下一代的支持仍是大多数老年人所需要的,但与此同时,家庭代际关系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比如亲代对子代的极大付出并未随着子代的长大成人而减少,反而有增无减,而子代提供的向上支持却较少,甚至出现不赡养父母的情况,或者这种赡养只是单一的、停留在经济层次,缺乏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和慰藉。鉴于目前中国社会中这种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的新特点,本文不仅分析了传统单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还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深入研究了不同生命周期老年人其幸福感和代际关系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当前中国人口结构老化的大背景,指出目前社会应充分关注老年人福祉问题,接着简单回顾了相关研究的成果,说明了本文从代际关系角度出发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意义。最后,本文强调了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代际支持”,并确定用它来表征代际关系,作为重要的关注变量,以便进一步研究。  第二章系统梳理了有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文献资料,回顾了以往研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强调了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代际关系,也就是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状况,为后文定量分析选取关注变量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章分别评述了分析代际关系背后行为逻辑的两种社会学经典理论——利他主义和社会交换理论,然后侧重说明了家庭内部代际关系和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为下文提出研究方法作了理论铺垫。接着,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家庭内部代际支持的两种模式——抚育赡养模式和“代际交换模式”,指出代际交换模式随着子代成长为有劳动能力个体后将成为家庭代际支持的常态模式,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本文要验证的两个重要假设。  第四章本文基于相关定量分析手段对样本情况作了描述性分析,同时对前文所提研究假设给予验证,定量分析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前文提出的两个研究假设,说明了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本身的逻辑性是可靠的。最后,本章基于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分析结果作了详细深入的解析,说明了代际交换模式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老年人群中所表现出来的异质化特征。  第五章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对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其目的在于给予定量分析结果以支持,同时也验证了其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根据访谈结果,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果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充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  第六章对前面研究结果作了概括总结,并从家庭发展能力角度给出相关结论,指出不管是哪一种代际支持模式,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老年人幸福感缺失的问题,应当注重家庭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配置代际资源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