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足运感区、巨髎穴和情感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寻求更简练、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针刺对侧足运感区、情感区、同侧巨髎穴,上述二区行针快速捻转约3分钟,频率200转/分以上,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捻转1次;巨髎穴行毫针常规针刺,行针后嘱患者活动膝关节,以患者能接受为度。留针30分钟。对照组取膝眼、梁丘、阳陵泉、血海等穴直刺0.5-1.2寸,行毫针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两组每日针刺治疗1次,每周进行6天,休息1天,共治疗5周。将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评价指标,观察并总结两组的治疗效果,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经过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减轻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僵硬、进行日常活动的难度及总分相比,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疼痛及其他症状有明显疗效;对照组中,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疼痛、进行日常活动的难度、总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可以缓解疼痛,降低进行日常生活的难度;对照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僵硬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在改善关节僵硬方面效果不明显。治疗后两组疼痛、僵硬、进行日常活动的难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3.两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焦虑自评表(SAS)比较:治疗后两组经过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焦虑情绪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5.两组抑郁自评表(SDS)比较:治疗后两组经过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抑郁情绪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足运感区、情感区、巨髎穴配合动法与传统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均有疗效,且针刺足运感区、情感区、巨髎穴配合动法更有显著性。2.针刺足运感区、情感区、巨髎穴配合动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症状,提高膝关节活动度,缓解焦虑抑郁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