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经贸战略选择与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anliu_b06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以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的形成和持续为主要特征。持续的“双顺差”属于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表现,但对中国来说,其实质是货物贸易顺差与直接投资顺差的长期并存。因此本文试图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中贸易及外资战略选择和实施的角度解释了这一顺差模式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国际收支均衡要求与产业结构升级要求,提出当前贸易战略和外资战略的调整方向和具体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为工业化过程,一方面,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和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工业结构得到了提升。中国工业化取得的这种成功得益于工业发展中恰当的贸易战略和外资战略的选择与实施。而恰当的贸易战略和外资战略的选择标准可以从工业发展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中寻找依据。  与中国工业发展阶段相匹配,中国的贸易战略经历了从典型的进口替代型战略向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过渡。出口导向型战略的确立奠定了货物贸易在经常账户的绝对地位,而其中倾向于自由化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则有利于抑制经常账户顺差的规模。此外,为了实现工业发展,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利用外资战略和对外投资战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和鼓励“出口导向型”外资的战略目标的确立和政策实施,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型外商直接投资的出现,并促成了贸易顺差与大规模外资流入的并存。而中国曾经一度严格限制对外投资的战略阻碍了国内资本的流出。于是利用外资战略和对外投资战略结合的结果就是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顺差的并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改革开放后的外资战略取向促成了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失衡。  当前,中国既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任务,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动态均衡机制形成的新要求。贸易战略和外资战略的调整必须兼顾产业结构转型和国际收支均衡的双重目标。考虑到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贸易顺差地位必须保持,因此国际收支的结构均衡只能采用“经常账户顺差+资本金融账户逆差”模式。考虑到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借助于外商直接投资,积极利用外资的战略仍需要贯彻,那么只能依赖于对外直接投资渠道实现资本金融账户的逆差。  因此,当前对外经贸战略调整方向为:需要实施更加倾向于自由化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并配合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适度抑制经常账户的顺差;需要继续积极利用外资,但战略诉求点是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水平提升;需要大力推动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外投资规模上的突破实现资本金融账户的逆差,通过对投资方向和区域的指导,达到对外投资中资源寻求、市场寻求和技术寻求的目的。
其他文献
人民币跨境结算有利于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冲击。但是,人民币贸易结算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为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白糖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具体是由一个研究主线及一个研究支线构成,研究支线是在研究主线上延伸出的。  研究主线:首先经过理论论证,提出价格发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