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黄酚(Chrysophanol,Chry)是从大黄等葸醌类化合物中提取的一种单体成份。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大黄酚具有减少大鼠肝、脑过氧化脂质生成的抗衰老作用,现已经完成了大黄酚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囊、大黄酚羟丙基-p-环糊精包合物和大黄酚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为进一步比较这三种剂型组织分布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不同制剂,在不同时间点,剖取小鼠的组织及血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黄酚在小鼠各组织的分布。给小鼠注射东莨菪碱建立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模型、脑缺血再灌注记忆损伤模型,侧脑室一次注射p-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 fragment25-35,AP25-35)建立小鼠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分别给予脑靶向性最显著的大黄酚制剂,进一步完善大黄酚制剂的药效学研究,同时筛选出最佳剂量为临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1三种大黄酚剂型的组织分布选取昆明种雄性小鼠144只,随机分为24组,每6组分别尾静脉注射大黄酚单体[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溶解]和三种大黄酚制剂溶液,给药量均为10mg-kg-1给药后分别于0.25,1,2,4,8,12h,断头取血制备血浆,剖取各组织脏器,经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血浆和各组织中的含量,计算出药物浓度。结果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10mg-kg-1大黄酚,相比单体溶液,其他三种制剂的组织器官分布范围较广,在脑及肝分布的含量较高,易透过血脑屏障而发挥药效作用,并能降低心脏和肾脏的分布,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其中以大黄酚脂质体的分布最为显著。2大黄酚脂质体的药效学实验选取昆明种雄性小鼠220只,随机分为22组,分别为①正常对照组、东莨菪碱致记忆障碍模型组、大黄酚脂质体溶剂对照组、大黄酚单体组(10mg-kg-1)、大黄酚脂质体高剂量组(10mg-kg-1)、大黄酚脂质体中剂量组(1mg-kg-1)和大黄酚脂质体低剂量组(0.1mg-kg-1);②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脂质体溶剂组、大黄酚单体组(10mg·kg-1)、大黄酚脂质体10,1,0.1mg-kg-1剂量组;③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脂质体溶剂组、大黄酚单体组(10mg-kg-1)、大黄酚脂质体10,1,0.1mg-kg-1剂量组。各组小鼠连续尾静脉注射相应的药物或溶剂,进行Y型水迷宫和跳台实验。行为学实验结束后,断头取血,同时记录张口次数和断头耐缺氧生存时间。并制备组织样品,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组织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用荧光光度法检测脂褐素(Lipofuscin,LF)含量。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可引起小鼠明显的记忆功能障碍(P<0.01),断头耐缺氧生存时间和张口次数明显减少(P<0.05),组织中CAT、 GSH-Px、SOD活性降低(P<0.01),MDA、AChE、LF含量增高(P<0.01)。与各对应的模型组比较,大黄酚单体及高、中剂量的脂质体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作用(P<0.05-P<0.01),而低剂量的脂质体对上述各项指标无改善作用(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剂型比较,大黄酚脂质体在组织的分布较广,脑组织中的分布浓度最高。大黄酚脂质体能改善东莨菪碱所致记忆障碍和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记忆损伤,降低Aβ25-35的神经毒性作用。大黄酚脂质体具有提高CAT、GSH-Px、SOD活性,降低组织中MDA、LF含量,抑制脑组织中AChE活性,增强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大黄酚脂质体有望成为临床应用的新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