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内窥镜信号信噪比增强方法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23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荧光分子成像技术(Fluorescence Molecular Imaging,FMI)是精确定位肿瘤的有效工具。该技术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荧光标记并实时显示肿瘤区域荧光图像,从而帮助医生准确辨别健康组织与肿瘤组织。荧光内窥镜成像原理与基于FMI技术相同,利用荧光探针标记肿瘤组织,帮助医生检出微小病灶、精确定位肿瘤、标记肿瘤边界、完全切除肿瘤。但是,由于荧光信号弱,造成荧光内窥镜的荧光图像质量较差。
  为了提高荧光内窥镜图像质量,本课题利用光源调制、数字锁相算法等技术,同时采集白光图像与荧光图像,增强图像信噪比,提高系统成像质量。
  首先,进行光源调制方法、数字锁相算法研究,并进行基于快速锁相算法的荧光内窥镜图像信噪比增强算法研究,最后对经过锁相处理和未经锁相处理的白光和荧光图像进行信噪比的分析比较。在算法研究实验中,当加入20dB噪声时,经过锁相处理的白光和荧光图像信噪比分别为23.98dB、22.10dB,未经锁相处理的白光和荧光图像信噪比分别为16.99dB、15.11dB。相较于未经锁相处理的图像信噪比,经过锁相处理的白光和荧光图像信噪比分别提高了41.1%、46.3%。
  其次,为验证光源调制和数字锁相算法在实际系统中对图像信噪比的影响效果,设计并搭建荧光内窥镜图像采集系统。并利用搭建系统分别采集经过与未经光源调制和数字锁相算法处理的白光图像和荧光图像,并对图像信噪比进行分析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锁相处理的白光和荧光图像信噪比分别为39.54dB、35.70dB,未经锁相处理的白光和荧光图像信噪比分别为36.56dB、33.47dB。相较于未经锁相处理的图像信噪比,经过锁相处理的白光和荧光图像信噪比分别提高了8.2%、6.7%。
  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光源调制技术和数字锁相算法进行图像解调可以增强图像信噪比,提高图像质量,从而更加准确的分析荧光光强分布,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可辅助外科医生准确判断和切除病灶。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近年来,磁感应断层成像(Magnetic Induction Tomography,MIT)作为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的重要分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MIT技术是基于涡流检测原理,通过检测成像体周围磁场的变化来重建成像体内部的电导率分布。该成像方式具有无创、非接触、磁场穿透强等特点,相比于MRI、CT等技术还具有成本低、检测方式灵活等优势
学位
磁探测电阻抗成像(Magnetic Detection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MDEIT),是通过向成像体注入激励电流,利用检测器测量成像体外部磁感应强度分布,并使用成像算法来重建成像体内部电导率分布图像的一种新兴医学成像技术。MDEIT技术由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术发展而来,继承了其便携,可
学位
主动脉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血管,而因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很高,在诊断与治疗时主治医生需要获取准确的主动脉外部三维模型及内部血液动力学信息,针对主动脉夹层诊疗过程中CT图像序列,如何准确地从中分割提取出主动脉区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像素和形状特征结合的三维分割方法,通过高效准确的分割主动脉区域并实现3D可视化显示,为医生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并对构建主动脉3D模
荧光分子层析成像技术(Fluorescence molecular tomography,FMT)作为最有前景的成像技术之一,在分子成像领域逐渐突显出来。由于FMT成像的物理本质是基于扩散光子的成像,其相邻的投影图相似度高且测量的光学信号不完整,使得FMT重建具有高度的病态性,限制着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因此,FMT重建算法的研究一直是研究人员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传统代数迭代方法(Algebraic R
在现代社会中,极低频率低强度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EMFs)对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对人类神经系统功能和认知行为等存在潜在的风险。同时ELF-EMFs也与阿尔兹海默症以及其他相关神经认知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海马区Schaffer-CA1突触可塑性LTP是研究学习和记忆的经典模型,目前国内外针对LTP模
学位
基于感应耦合传输技术的定点观测平台是海洋长期原位实时观测中最重要、最可靠、最稳定的手段,随着海洋生物信息监测技术的发展,对采集数据的传输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海水信道对电信号传输的影响至关重要。电流在海水中传输具有折射与反射概率低,路径损耗小,传输速度快,电噪声水平低等优点。但海水介质的内源物理特性和水域空间无限大的特性,使水下电流传输产生多径效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等问题,限制了电流信号长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