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保护酶活性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duke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多年草本植物,根入药,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黄芩药材需求量逐年加大,野生资源锐减,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栽培黄芩自然已成为我国黄芩药材的主要来源,但是有关黄芩栽培及生理特性研究较少,关于黄芩在逆境条件下保护酶活性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未见报道。因此,开展对黄芩在逆境条件下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对指导黄芩栽培和实现药材原料的安全供应与质量的稳定可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黄芩(
其他文献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其作为生产杂交种的一个主要授粉控制系统在提高油菜产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很多,但是真正应用于生产的非常有限,我国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Pol不育胞质,但是其应用的单一性使流行病害的风险加大,不利于油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创建和发掘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势在必行。油菜野芥细胞质雄性不育(Nsa CMS)是在上述背景下通
试验于2007年10月---2009年6月在胶州市胶东镇国家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为旱地,供试材料为青丰1号。共设4个处理: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杆还田免耕(NT2)、
作物育性是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因素。而水稻雄性不育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对水稻的育种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从D295B与昌丰B杂交F_4代中自然突变得到的一雄性不育突变植株,定名为SC-ms-2,将其与花B等水稻材料杂交,对SC-ms-2进行育性研究、细胞形态学研究和遗传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对控制此性状的雄性不育基因进行了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