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70后作家的光荣,徐则臣的创作在同代作家中一直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他的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离奇的故事、先锋的技巧,但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于徐则臣的小说研究,长久以来,学界一直把目光投射于其“花街”、“北京”两大题材系列各自不同的主题意蕴和艺术特色,但是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在徐则臣的“花街”和“北京”两大文学版图上,隐含着一种“城与人”的庞大叙事,他一方面以平等的姿态体察卑微艰辛的人生,发掘平庸者的平凡与伟大,肯定普通人的奋斗与追求,表现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对于人的生命体恤、精神关切;另一方面又以曲径通幽的方式深入光怪陆离的城市,探索城市的现状与病症,反思城市化的利与弊,显示出一个社会公知者对于国的世相思考、发展关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来说,是以徐则臣“花街”和“北京”两个系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城与人关系的书写为切入点,对他笔下人与城的关系形态、呈现方式、深层意义进行层层解读,试图对徐则臣宽阔温情的文学诗意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具体来看,第一部分对徐则臣小说中“城”的界定、城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简单梳理。在徐则臣的小说中,“城”不是行政的划分,而是精神的寓所,它包括虚构的故乡小城“花街”和现实的首善之城“北京”两个文学地理空间,作者通过故乡人在花街的多重苦难、异乡人在北京的集体幻灭,呈现了人与城的复杂关系,构建了他关于人与城的中国想象。第二部分对徐则臣小说中人与城关系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试图为其城与人关系的深层意蕴解读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徐则臣提倡“形式即内容”的写作观,热衷于“及物地”展现世界、表达人心,他的小说通过时代意象、陌生化结构的巧妙运用,委婉表达了作者对于当下人的存在方式、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第三部分主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探讨了徐则臣小说中人与城关系背后的深层意蕴。在城与人的故事讲述中,一方面,他经由城市生活场,探寻沉默的大多数在城市的生存境遇、精神世界,讲述一代人生命的痛苦与喜悦、理想与幻灭,记录他们的心灵史。另一方面,他通过人物的生命触角,抵达城市常被忽视的偏僻角落,对粗暴直接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反思,对日渐式微的乡土文明深情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