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缅甸的民主转型过程为什么能够始终处于军政府的控制之下?从缅甸现实出发,可以发现军人政权及其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主张、自然资源的类型与分布、地方少数武装的自治要求、民主反对派的斗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缅甸的民主化进程。 从缅甸的整个民主转型过程来看,军人集团始终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控制着民主转型的进程和步骤;军人集团能够实现自己偏向的政治发展目标,首先需要依靠军队的组织资源和凝聚力;当然,军人政权的维持依靠组织资源仍不够,其力量的保持和增强还要财政资源持续地支持。由于军政府长期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国有化,这使它能够直接掌握自然资源所得。但是,由于军政府发展经济的不成功,加上在冷战背景下军政府实行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较少,使得军政府从以丰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所得较少,所以军政府虽有较高的专制权力,但其拥有的基础性权力较低,渗透能力不足。地方少数民族武装一直是军人政权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因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其合法性极重要的来源,对于军政府来说它优先于政治民主化这个合法性来源。在应对地方少数民族武装问题上,一方面由于军政府财力有限,导致军队的实力始终达不到剿灭地方少数民族武装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少数民族武装占据地区分布有大量自然资源又处于边境,这对于地方少数民族武装极有利。最终致使军政府改变策略,转而与部分地方少数民族武装签订停火协议,寻求和解。军政府与地方少数民族武装和解的达成,离不开1988年以来民主力量对于军政府的挑战,军政府意图通过与地方少数民族和解以实现国内和平来增强其合法性。1980年代后期,为应对混乱局势,新军人政权通过政变上台。民盟也在1988年登上缅甸政治舞台,为争取民主奔与呼;新军人政权许诺于1990年举行多党民主选举,并如期进行,但选举结果出乎军政府的意料,全国民主联盟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军政府不接受选举结果,提出“先制宪,再交权”,并打压反对派。而这引起国际上尤其西方的谴责和不满,昂山素季的个人处境尤令西方关注。可以说,昂山素季的政治境况牵动着宣扬民主和人权价值的西方国家的神经,招致西方国家的制裁,给军政府带来了国际压力。事实表明,西方对缅甸的制裁效果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缅甸与西方之间的国际经济联系少、总量小;另一方面,缅甸也在国际上寻求机会和支持,尤以中国、泰国、东盟等为重要,在对外贸易、外来投资上体现得明显;而贸易品和投资领域集中于军政府控制的自然资源及其衍生物。由此,军政府抵御了西方制裁的压力。 正因为军政府具有如此之强的国内控制力和抵御国际压力的能力,它才可以选择自己偏向的政治发展目标和顺序,优先解决地方少数民族武装问题,在民族和解取得重大进展后,分步骤实现民主化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