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课题是导师长期研究项目——“长春市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的子课题,属于整体项目中的个案研究。本文力图以街道与建筑空间为载体去挖掘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为进一步研究长春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延续城市空间肌理提供技术依据与参考。在研究初期阶段,该地块内街道与建筑空间相对完整,是长春近代时期居住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既遗留有近代城市的种种痕迹,更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与技术支持。随着南广场改造项目的快速推进,该地块内大部分建筑都将被拆除。本文通过现场照片、测绘图纸、研究图表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即将消失的建筑进行了排序编号整理,并研究该地块的街路空间特征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其建筑单体空间特色和建筑组群空间特征,完整记录该区域的街道与建筑空间,为今后人们了解近代长春乃至东北城市与居住建筑的发展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同时,笔者也对国内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论文从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历史背景开始切入,记述了该地块内街路与建筑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并以该地块内街路空间特色为例,从宏观到微观,对街路空间肌理、街路网络体系、街路空间形态和街路空间交往等进行论述。该地段中连续的界面融合、适宜的街路尺度、多变的空间色彩和丰富的绿化景观是长春其它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中值得借鉴的因素。总结该地块内建筑空间形式,其丰富的外部轮廓,个性的竖向分割,统一的竖向窄窗,多变的墙面造型和精致的细部构造等都成为该地块内建筑的重要元素;了解了该地块内主要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的墙面面砖:同时也体验到该地块内建筑所受到的多元文化影响。该地块内的建筑原型与建筑元素将被应用到南广场历史街区保护研究项目中。本文从不同角度对长春“满铁附属地”东南区块的建筑空间形态进行记述,对街路空间特征进行总结,将为长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区块内部建筑空间的延续与更新留下重要的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