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着外来侵略所带来的严重民族危机,严复借助译著《天演论》与“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观念为国人指明了道路,并成为最早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使此学说得到普遍关注的学者。就这一理论的宣传而言,知识分子做了较大的贡献,但其更为广泛的普及主要还是依靠教科书的编纂。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时,近代中国的教科书也相应增加了有关进化论的内容,并通过进化论对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的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爱国思想的培养。事实上,这段时期的进化论并不仅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更渗透到历史、社会等人文学科之中,成为人文社科教科书的一部分,社会进化、人类进化成为被普遍谈及的话题,而“进化”一词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进化论的进入过程是复杂的。起初,传教士创办新式学堂,通过教科书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他们自主编纂新式教科书,将进化论引入到国人视野。后来国人开始参与翻译国外,尤其是日本教科书,相对刻板地简要地介绍进化论。到了国人有能力独立开展教科书编纂工作的时期,教科书中的进化论叙述更为多样化和深刻化。不仅课本中的进化观念由自然科学逐步渗透到人文科学之中,而且进化论与其他一道构成进化知识体系的学说一起通过编纂者的阐述不断完善这一进化论知识体系。一战的爆发引发了国人对强调“优生劣败”的进化论更为理性的思考。究竟应该是斯宾塞的进化论还是赫胥黎的进化论?人类社会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还有对优生学说以及人种学说的种种反思和争论。尽管争议、矛盾一直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民族主义的缘故而无法得出圆满的答案,但是进化论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产生了互助论,引导人们更为理性地接纳和思考进化论。这种思考通过编纂者的笔墨也在教科书中得以体现。不断反思又充满矛盾的对进化论的构建,一方面通过教科书的渠道将进化论传播到更广的人群之中,使其不再是知识分子讨论的专属。而在此气氛熏染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伴随着对进化论不曾间断的争论,加入到近代中国火热的思想浪潮之中,而进化观念的普及与传播也为国人逐步接受改良、革命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了过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科书,从它们对进化论或简或繁的叙述,以及对进化论及其相关学说的种种反思与讨论,重新梳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教科书及其编纂者对进化论知识的建构方式和过程,探究教科书在进化论上升为到进化观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近代国人的影响,从而对进化论对当时乃至现代的影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