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不只是体力、技能的竞争,也是科技、技能、体力、智力等的全面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竞技体育对科技教育的依赖越来越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将影响竞技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战略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我国奥运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运动员队伍的建设是影响该战略目标的极为关键一环,优秀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运动员队伍的建设质量和发展后劲。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不仅是关系到竞技体育可否持续发展的大事,也是与优秀运动员能否全面发展、形成全社会对竞技体育强力支持的良性循环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各级管理者访谈的方法,研究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历史沿革,探寻了当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表明:1、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完成了由“社会自然分工”阶段,到“体育系统自办教育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学历教育体系”阶段,至“面向社会、多向分流、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多元结构体系”阶段的历史转变。2、 现行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明显滞后于时代的要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3、 挤占文化学习时间导致学训矛盾突出;小龄项目运动员普九义务教育难以落在实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资金短缺、教育经费“缺口”较大等矛盾是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4、 优秀运动队院校化、竞技体育社会化,“依法治教、依法治体”及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优秀运动员首先是一名普通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等,既反映出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5、 现阶段中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应以确立改革方向、明确阶段目标为前提,以切实解决优秀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为突破口,以建立和完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保障,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积极面向社会,构建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最终实现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回归大教育系统的目标。6、 建议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以落实优秀运动员,尤其是小龄项目运动员文化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专门监督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制度,加大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监控力度;推行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与教练员年终考核和等级评定相挂钩的考核制度,试行一定年龄内的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性比赛进行文化成绩加试制度,建立和形成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