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能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GDGJ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以老年慢性病人为研究对象,观察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能的总体水平和现状,分析其特点;明晰主要的个体和环境因素对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能的影响及其效应;探索健康赋能对老年慢性病人疾病心理适应和疾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提高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能,促进病人更好地参与疾病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针对本研究提出的问题,通过文献回顾,综述学术界对健康赋能的概念、理论模型、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作用效应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分析可能影响健康赋能的因素和健康赋能对相关变量的作用机制和效应,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2.量表汉化:对英文版慢性病人赋能量表进行汉化,并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评价量表的适用性和信效度。
  3.量性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的方法,对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能的总体水平和特点进行调查分析。采用老年慢性病人赋能量表、慢性病资源问卷、自尊量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特质应对问卷、简易疾病感知问卷、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收集942例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能、慢性病资源、自尊、主观幸福感、抑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疾病感知等资料;应用 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观察个体和环境因素对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能的影响及其作用差异;采用 AMOS21.0 进行结构方程建模,探讨健康赋能对老年慢性病人心理适应(包括主观幸福感、抑郁)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重点考察应对方式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在其间起到的调节作用;应用结构方程建模探讨健康赋能对老年慢性病人疾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重点考察疾病感知和自我效能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
  4.质性研究:通过质性访谈进一步了解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能的体验特点,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老年慢性病人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Colaizzi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能体验。
  [研究结果]
  1.文献研究:在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2.量表汉化:健康赋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3,重测信度为0.846,以自我效能量表为效标,健康赋能量表和自我效能总分呈中度相关。探索性因子分析析出五个因子:自我识别、个体控制、参与决策、知识和理解、赋能他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470。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健康赋能量表具有二阶5因子结构,模型拟合良好。二阶模型潜变量健康赋能到自我识别、个体控制、参与决策、知识和理解、赋能他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0,0.81,0.89,0.83,0.72,都大于0.6。收敛效度,组成信度=0.894>0.7,平均方差抽取量=0.630>0.5。
  3.量性研究:①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能总分( 77.47±12.838 ),自我识别(17.66±3.122),个体控制(13.95±2.902),知识和理解(13.45±2.776),决策参与(16.25±3.591),赋能他人(16.16±3.923)。比较各维度均数的得分率高低,以自我识别维度的得分最高,赋能他人的得分为最低。②健康赋能与年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130,p<0.05),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倾向;健康赋能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健康赋能在婚姻水平上,以配偶健在为最高,丧偶为最低;健康赋能随文化程度的增加而增高;在居住状况上,与老伴和子女同住,以及和老伴同住者的健康赋能较高;健康赋能在不同医保方式上、不同经济收入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病程长者健康赋能水平相对较高,但在病程达15年之后健康赋能出现下降。③健康赋能与健康状况(r=0.376,P<0.01)、自尊(r=0.379,P<0.01)、慢性病资源-医护人员(r=0.442, P<0.01)、慢性病资源-家人朋友(r=0.470,P<0.01)、慢性病资源-自我调节(r=0.454, P<0.01)、慢性病资源-邻里社区(r=0.319,P<0.01)、慢性病资源-媒体政策(r=0.414, P<0.01)、慢性病资源-社团组织(r=0.319,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年龄、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居住状况的影响后,自尊对健康赋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1.410,P<0.001),并且能够解释其12.6%的变异量(P<0.001);自评健康对健康赋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3.236,P<0.001),且能解释其 6.6%的变异(P<0.001);慢性病资源中的自我调节(β=3.829,P<0.001)、社团组织(β=2.097, P<0.001)、医护人员(β=1.829,P<0.001)、家人朋友(β=1.696,P<0.001)对健康赋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能够解释其0.7%的变异量(P<0.001)。
  4.质性研究:访谈发现老年慢性病人关于健康赋能的体验为:感知疾病,承认疾病带来的影响,并反思自我行为的作用;寻找控制,愿意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知识缺失,对疾病的认识多以经验型解释为主;决策顺从,在医疗决策上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但主要还是被动接受;共病陪伴,老年病人之间经常陪伴并分享疾病知识和管理策略。
  5.作用机制:①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适应状况整体尚可。主观幸福感(8.97±2.273);抑郁(52.05±9.383);自尊(29.47±3.288);积极应对(32.47±5.148) ,消极应对(28.47±5.164)。②健康赋能不仅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作用(r =0.50,P<0.001)还可通过积极应对(r =0.59,P<0.001)对主观幸福感有间接影响(r =0.13,P=0.002)。③健康赋能不仅对抑郁有直接影响作用(r = ?0.54, P<0.001),还通过消极应对(r=?0.27,P<0.001)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r =0.18,P<0.001)。④自尊可以显著地调节健康赋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引入交互项后,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增加了0.7%。⑤老年慢性病人的疾病自我管理行为整体偏弱,运动锻炼行为(4.20±2.901),认知症状管理实践(8.87±4.248),和医生的沟通行为(5.69±2.689)。⑥健康赋能对老年慢性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有直接效应(r =0.33,P<0.001),也可通过疾病感知(r = ?0.46, P<0.001)对其管理行为(r = ?0.11,P<0.05)产生显著间接影响。⑦健康赋能不仅对老年慢性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有直接效应(r =0.29,P<0.001),并可通过自我效能(r=0.54,P<0.001)对其管理行为(r =0.16,P<0.05)产生间接影响。
  [研究结论]
  1.研究证实了老年慢性病人赋能量表具有二阶五因子结构。中文版老年慢性病人赋能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测量工具。
  2.总体来看,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能水平偏低,个体控制感弱,知识缺乏、理解不足,参与决策少,这有待医护人员转变观念,构建基于赋能理念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体系,促进病人的健康赋能体验。
  3.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能受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能的预测效应整体上要大于个体因素。对于病程长短不同的老年慢性病人,个体和环境因素对其健康赋能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病程的延长,个体因素对健康赋能的影响存在减弱的趋势,环境因素对健康赋能的影响存在增强的趋势。这说明在健康赋能过程中,提供环境资源和促进自我对资源的利用最为关键。
  4.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能对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适应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效应又受到应对方式、疾病感知、自我效能、自尊的中介和调节。这提示内部资源的激发是核心驱动力,应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创建赋能文化氛围的支持性环境,促进老年慢性病人参与疾病管理,提升慢性病管理效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第一部分 高流量加温湿化氧治疗对危重患者脱机后呼吸功能的保护作用  研究目的  研究高流量加温湿化氧治疗用于 ICU 危重患者脱离呼吸机后的呼吸功能支持作用,观察和比较其与传统吸氧治疗模式的效果差异,探索更适合 ICU 危重患者脱机后呼吸功能支持的方式。  研究方法  将 2014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期间收入我院重症医学科需呼吸机支持 48 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脱
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上消化道疾病诊断方法。与普通胃镜相比, MAC胃镜检查是由麻醉医生实施的,通过静脉给予一定剂量的短效麻醉药物,从而缓解患者胃镜检查时的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方式。但由于麻醉药物本身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气道梗阻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不良事件,因此实施过程需要详细的评估、完善的准备、专业的麻醉人员执行,从而确保患者安全。本研究通过对MAC胃镜检查全过程的临床观察、数据采集
学位
期刊
研究目的:  基于结直肠癌患者延伸护理服务需求特点和区域内服务供给情况分析,构建三甲医院主导下的结直肠癌患者区域延伸护理服务模式,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连续、优质、高效的延伸护理服务,从而改善护理结局、保障患者安全。  研究方法:  1、通过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政策研究等方法,对延伸护理相关的研究成果、政策法规等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了延伸护理、生活质量、服务需求等核心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