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煤柱条件下煤自燃阻化封堵材料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u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小煤柱开采工艺逐渐成为中厚煤层开采的主要采煤方式。巷道掘进以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小煤柱在集中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作用下,结构强度大幅降低,渗透率与漏风强度则显著增大,导致瓦斯超限爆炸或煤自燃等灾害危险性升高。对小煤柱以及邻近老空区破碎带进行有效封堵是防治小煤柱瓦斯与煤自燃灾害的关键,但目前矿井常用的水泥或黄泥等封堵材料凝固风干后易收缩皲裂且不具有煤自燃化学阻化特性,未能实现瓦斯与煤自燃灾害的协同防治。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小煤柱内部应力及塑性损伤范围演化规律、小煤柱裂隙发育对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的影响机理、阻化封堵材料优选与制备、阻化与封堵性能测试以及现场工程应用试验等方面开展研究,揭示了小煤柱裂隙演化诱导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变机理并研制出兼备阻化与封堵特性的阻化封堵材料。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分析了小煤柱两侧巷道掘进以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峰值应力的动态演变规律,确定了煤柱塑性损伤范围,并以此为基础推演出小煤柱内部裂隙的动态发育过程以及重点损伤区域。采用ANSYS Fluent数值模拟软件仿真模拟了小煤柱裂隙发育过程中气体在小煤柱、工作面采空区以及邻近老空区内部的运移规律,揭示了小煤柱裂隙发育对煤自燃与复合灾害的影响机理,并对比分析了小煤柱与邻近老空区注浆前后煤自燃与复合灾害危险区域面积,明确了小煤柱注浆封堵工作对防治灾害的必要性。(2)针对单一的物理或化学阻化剂存在的优点及缺陷,提出将两者有机融合制备兼顾阻化与封堵双重特性的阻化封堵材料的概念。在材料选择方面,优选出兼具物理阻化与密封堵漏性能的高水材料作为物理阻化成分,并测试了其基础性能。同时,选择以多元受阻酚型抗氧剂为主抗氧剂、亚磷酸酯抗氧剂为辅抗氧剂制备而成的协效抗氧剂作为化学阻化成分,通过实验测试确定主、辅抗氧剂最优摩尔配比为5:2,并测试了其化学阻化性能。最后,将高水材料与协效抗氧剂进行复配,通过煤自燃模拟实验以及单轴抗压强度测试,得到了既满足材料阻化性能又兼具较强结构强度的协效抗氧剂与高水材料最优质量比为1:8。(3)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ESR)、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FTIR)、气相色谱仪(GC)等仪器与煤自燃模拟试验系统联用,从自由基、官能团和标志性气体三个层面揭示了新型研制的阻化封堵材料抑制煤自燃的阻化机理,并与黄泥和Mg Cl2等传统阻化材料进行了对比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阻化封堵材料可以动态清除煤自燃过程中产生的新生自由基,显著降低煤体内部自由基浓度;此外,阻化封堵材料还可以降低煤氧复合反应速率以及官能团自化学反应速率,进而实现抑制或延缓煤体自然氧化功能;同时,阻化封堵材料兼顾物理阻化与化学阻化特性,能够在全温度段保持较高阻化性能,显著优于只具备物理阻化特性的水泥与黄泥。(4)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阻化封堵材料的裂隙发育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其与水泥、黄泥等材料在裂隙发育方面的异同点;通过试验测试结合理论分析,揭示了阻化封堵材料的封堵机理,并对其渗透性和堵漏风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阻化封堵材料内部结构较为致密,自然凝固风干过程中锁水能力较强,失水率较低,使其表面裂隙的尺度与数量均小于相同培养时间时的水泥和黄泥;此外,阻化封堵材料流动性好,渗透率高,能够深入封堵破碎煤体内部的裂隙与空隙,降低破碎煤体两端气体交换频率与漏风强度;同时,通过与水泥和黄泥的漏风对比测试实验,可以得到阻化封堵材料的封堵性能更强、封堵有效时间也更为持久。(5)以华阳集团一矿81303小煤柱工作面为试验工作面,考察了阻化封堵材料在该工作面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阻化封堵材料浆液注入小煤柱及邻近老空区煤体裂隙中后,短时间内迅速结晶凝固,有效封堵裂隙减少漏风,使得压差显著增加,O2浓度显著降低;同时,阻化封堵材料兼具对煤自燃的物理与化学阻化效果,使其能长效抑制破碎煤体煤氧复合反应的进行,结合其优异的封堵性能营造的低氧环境,最终使得邻近老空区内破碎煤体自燃进程长期处于初始阶段,基本不具备自然发火危险性。该研究对保障小煤柱工作面回采安全以及提升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协同防治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论文有图89幅,表41个,参考文献204篇。
其他文献
在国家不断强化“以本为本”并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迫切需求。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成为重要议题。该研究不仅是教学学术理论由舶来品进入到中国大学教学实践的理论转换过程,更是在教学学术能力研究的实践化推进中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探索。本研究遵循“以理论研究而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实践样态”“以质性研究而探索核心能力的框架结构与构成要
筛分是提高煤炭质量、减少运输成本、降低能耗和燃煤污染物排放的一种基础工艺手段。新疆准东矿区周边煤炭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南露天煤矿的煤炭生产工艺系统已无法快速、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其中,304筛分系统中筛分设备的处理能力、筛分效率及设备可靠性成为了整个生产工艺环节中的关键和瓶颈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南露天煤矿304筛分系统中的滚轴筛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元法和有限元法对滚轴筛的筛分过程机理、卡
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铝基非晶合金作为一种低密度材料拥有着较高的比强度,与传统晶态材料相比,呈现出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原子排列特点,其内部不存在晶界、位错等较易引发失效的缺陷结构,表现出高硬度和优异的防腐、耐磨等性能,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受到非晶形成能力低的限制,目前多数铝基非晶合金都需要添加稀土元素以确保形成高非晶相合金,这增加了合金的制造成本且不利于工程应用推广。本文以简单的Al
推荐系统是机器学习乃至深度学习在工业界落地的主要场景。推荐系统是系统根据用户的属性、用户在系统里过去的行为、当前上下文环境以及物品内容本身,从而给用户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物品。而目前推荐方法仍存在个性化推荐不足、缺少可解释等问题。如何融合用户的多种异构数据做出细粒度、可解释性的推荐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围绕着异构数据融合、多粒度兴趣预测、层次多样性推荐、可解释推荐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和探索,提出
增生造山带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是研究地壳生长和演化的关键地区。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增生造山带,但在增生造山作用过程中是否有大规模的地壳生长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南天山造山带作为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古生代期间卷入到中亚造山带的形成历史,是探讨中亚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地壳生长和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重要窗口。本文以流经南天山造山带南部(渭干河、克孜尔河、库车河、迪娜尔河和策得尔河)、中天山
微污染河流水质深度改善技术探究有助于强化水体生态功能,实现绿水青山,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本研究选取海河流域南部重要支流滏阳河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纤维球、聚氨酯和海绵铁分别与聚乙烯网球组合填料的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去除微污染河流氮磷污染物。基于不同填料系统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对优选出的填料进行改性,考察改性后填料构建的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对目标污染物的强化去除能力、抗水质冲击与温度变化能力。通过微生物群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