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是驰名中外的革命圣地、革命摇篮和革命熔炉。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那“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革命年代里,大批文艺工作者从国家四面八方云集在这里,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在这里,文艺作为抗战武器,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战斗争,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陕甘宁边区文艺运动,和其他解放区的文艺运动一样,都是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和进行的。延安剪纸,剪纸深深的植根与群众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基础。在延安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特定生活环境下,延安文艺工作者与黄土高原生活有了更深的接触,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们被延安剪纸的古朴、浑厚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提出了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的任务,号召艺术家、作家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于是延安鲁艺师生开始深入农村,同时出现了以江丰、艾青、古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延安当地生活向当地农妇学习延安剪纸艺术,反复学习研究,积极请教与当地农村剪纸者并且与他们联手合作,并且在题材和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了大量贴近农村生活,展现农业生产劳动和革命战士英勇抗日战争题材的新窗花,发挥了宣传和鼓舞人民的作用,推动了新剪纸内容的革新和延安剪纸民族化的发展。文章从三个大方面介绍抗战时期延安剪纸和延安剪纸当时具备的民族特征。第一部分:从延安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着手,探讨延安剪纸在抗战特殊时期的形式、内容的演变。阐释在当时社会坏境下剪纸的大众性、普遍性;第二部分:分析文艺大众化对延安剪纸的影响,从革命领导人和革命艺术家的影响等方面介绍抗战时期剪纸的发展,结合当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来分析当时剪纸在抗战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分析剪纸对当时抗战的时期版画、年画等民间美术的创作的影响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