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66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1852-1924),在清末民初从事西方文学的译介工作,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既多产又颇具影响力的译者。他自身不懂任何外语,在翻译时全凭其合作者的口述。晚年,因其保守派的立场,对白话文的排斥及漏洞百出的翻译而受到猛烈的攻击。然而,他不忠实的翻译却很受当时的读者的欢迎,而且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林纾的研究现已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进行的,此外还有小部分从政治的角度对林译作出的评价。有研究表明纯粹的政治视角下对林纾做出的判断有失偏颇的。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忠实”,“对等”观念的束缚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翻译活动中主体的作用。1970年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逐渐凸显。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课题。据作者调查,虽然有译者谈论到林纾的翻译目的及其目的语读者,但未有学者真正对林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系统研究。鉴于译者主体性在国内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作者也只是将译者主体性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运用于林纾的翻译作品。相信随着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国内对林纾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必将深入。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第一章回顾了前人对林译的评价,指出对林译的评价是毁多于誉。有人批评他不忠于原文,译本不乏随意的增删,改动。对清政府的支持,对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姿态,文革的政治需求,也使他的翻译遭到贬低。由于语言、政治视角的狭隘性,作者欲在翻译文化转向下,对林译中译者主体性做一客观分析,以期对林译有一新的认识。在第二章中,作者分析了译者主体性是怎样逐渐得到认可的,将译者确立为本研究的翻译主体,给出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同时还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研究所汲取的理论营养。第三章首先研究了林纾的翻译过程,指出林纾的翻译过程与其他译者并未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林纾通过合作者的口述文本阅读原文本。基于这一认识下,作者从林纾对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文本形式,翻译目的,这几方面考察了林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且指出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林译对当时的读者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基于勒菲弗尔的制约论,第四章详细分析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制约主要从政治、伦理、宗教三方面考察;诗学制约主要从清末社会的小说观和文学规范两方面考察。除意识形态、和诗学外,其它的制约因素如原文本、原文化在本文也加以提及。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简要回顾,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对今后研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东汉崔氏文学家族经历整个东汉,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参与创作,延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在文学史上颇为罕见,其中以崔篆、崔駰、崔瑗、崔琦、崔寔五人为主,本文主要研究这五人的文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流星。诗歌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其散文所受关注与诗歌相比相形见绌。徐志摩的散文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人生各个领域,孜孜追求心向
采用311-A混合最优回归设计,以强酸性赤红壤为培养基质,开展柚木苗期Ca,B,N营养元素配比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处理对柚木无性系幼苗高和地径生长,叶、茎、根生物量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获取较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种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
投资增值是基金会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我国2014年获得投资收益的973家基金会的投资规模、投资收益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了基金会性质、规模、成立时间和活动区
随着高校临退休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该群体在身份转变过渡期出现诸多问题,如:焦虑、逆反等,对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提出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克服、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美国
苏天爵,字伯修,号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至元三十一年(1294)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学,藏书万卷的望族。少从安熙学,为国子学生,得吴澄、虞集、齐履谦先后为之师。延祐四年
使命感是人对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国家负责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牢记的使命,大学生不仅承载着传承知
本文主要是从股权结构的角度探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与此同时,我国股份制也有了很快的发展。股份制经济形式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大学生社会交往技能表现为能在群体中正常完成合作、竞争、冲突和交友等交往活动。社会交往技能的心理障碍分为社会性退缩和社会性攻击两类。操作学习法、社会学习法、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