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1852-1924),在清末民初从事西方文学的译介工作,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既多产又颇具影响力的译者。他自身不懂任何外语,在翻译时全凭其合作者的口述。晚年,因其保守派的立场,对白话文的排斥及漏洞百出的翻译而受到猛烈的攻击。然而,他不忠实的翻译却很受当时的读者的欢迎,而且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林纾的研究现已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进行的,此外还有小部分从政治的角度对林译作出的评价。有研究表明纯粹的政治视角下对林纾做出的判断有失偏颇的。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忠实”,“对等”观念的束缚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翻译活动中主体的作用。1970年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逐渐凸显。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课题。据作者调查,虽然有译者谈论到林纾的翻译目的及其目的语读者,但未有学者真正对林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系统研究。鉴于译者主体性在国内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作者也只是将译者主体性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运用于林纾的翻译作品。相信随着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国内对林纾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必将深入。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第一章回顾了前人对林译的评价,指出对林译的评价是毁多于誉。有人批评他不忠于原文,译本不乏随意的增删,改动。对清政府的支持,对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姿态,文革的政治需求,也使他的翻译遭到贬低。由于语言、政治视角的狭隘性,作者欲在翻译文化转向下,对林译中译者主体性做一客观分析,以期对林译有一新的认识。在第二章中,作者分析了译者主体性是怎样逐渐得到认可的,将译者确立为本研究的翻译主体,给出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同时还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研究所汲取的理论营养。第三章首先研究了林纾的翻译过程,指出林纾的翻译过程与其他译者并未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林纾通过合作者的口述文本阅读原文本。基于这一认识下,作者从林纾对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文本形式,翻译目的,这几方面考察了林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且指出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林译对当时的读者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基于勒菲弗尔的制约论,第四章详细分析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制约主要从政治、伦理、宗教三方面考察;诗学制约主要从清末社会的小说观和文学规范两方面考察。除意识形态、和诗学外,其它的制约因素如原文本、原文化在本文也加以提及。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简要回顾,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对今后研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