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国家973项目“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第六子课题“典型水域生物多样性及渔场动态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调查资料和历史资料为基础,结合中国海洋大学遥感研究所卫星地面站提供的卫星遥感水温数据,利用遥感软件IDL、Surfer,对调查数据进行渔获量点分布和温度等值线分析处理。分析了黄海南部水域渔业海洋学特征、蓝点马鲛和银鲳的生物学特征、洄游行为、资源分布等情况及其与渔场形成、渔期更迭关系。文中着重分析了2006年与2007年春季水温变化对蓝点马鲛和银鲳的渔场、渔期分布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在黄海南部调查范围内,蓝点马鲛的主要渔获区域在122°00′-124°00′E,32°00′-34°00′N,银鲳的主要渔获区域为121°30′-123°30′E,32°30′-34°30′N。2.黄海南部春季蓝点马鲛渔汛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在5月初产量达到高峰,盛期一直可以持续到5月中旬,最后到5月下旬渔汛结束。银鲳渔汛一般从4月下旬开始,产量高峰出现在5月上旬后半段,盛期一直可以持续到5月中旬,最后到5月底渔汛结束。3.水温的分布是渔场内蓝点马鲛和银鲳中心渔场分布和位置变动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对蓝点马鲛的影响尤为明显,10℃等温线的分布是南黄海蓝点马鲛鱼群分布和渔场形成的重要阈值。本文同时阐述了我国及世界渔业的发展和现状,叙述了渔场渔情分析的概念和技术方法及其发展和应用情况。初步总结了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渔业方面上的应用,结合我国应用遥感服务渔业的实例,论述了我国利用海洋遥感技术对渔业进行渔情分析和信息服务的研究及其特点。同时研究了黄海南部吕泗渔场和大沙渔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水文概况(包括流系特征,潮汐,水团等),为黄海南部春季蓝点马鲛和银鲳的渔场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