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仲裁制度从1995年《仲裁法》颁布已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历程,目前整体制度还不甚完善,相关规则程序与国际通行的仲裁水平还有一定距离,随着全国各地自贸区的设立,我国逐渐形成由沿海到内陆的开放格局,区内民商事呈现出数量增多,类型多样的趋势,对区内高效纠纷解决机制、我国整体仲裁事业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第三批国家级自贸区,重庆自贸区具有不同于其他自贸区的地缘和政策优势。其地处“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是中新互联互通的运营中心,拥有铁、空、水三个保税区及运营成熟的渝新欧班列,由于设立时间不长、战略定位等原因目前对其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贯穿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法。首先,从梳理我国仲裁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入手,并对仲裁的法理基石、现有理论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文献、新闻资料、相关政策规章归纳了重庆自贸区仲裁制度建设的现状、成果以及分析了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再者,在考虑国内传统机制和国际先进性融合因素的基础上以我国上海自贸区和境外自贸区为经验借鉴对象,详细梳理其仲裁机构和规则、仲裁制度建设现状、对相关创新制度进行评析。最后,对重庆自贸区仲裁制度建设提出构建路径:突出打造重庆“双仲裁中心”地位、构建差异化特色仲裁制度、明晰区内仲裁机构定位与效率、确保相关制度传统与国际接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