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学大学生利用寒、暑期以及节假日、课余时间开展的“三下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本项研究聚焦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并在寒暑期集中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广泛关注,从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中央相关部门、各地方部门和高校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就实践育人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研究也在深入进行。但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引起了学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其中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和操作层面的研究,目前宽泛而谈的多,深入研究的少;意义阐释的多,挖掘原理的少;过程描述的多,探讨规律的少;碎片化研究的多,系统化论述的少。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研究上的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具体实践的成效。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运行机制。而研究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必须回归到社会实践育人这一本元,即提升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实效性的目的是提升育人有效性。教育是有其自身规律的,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育人形式当然存在能够实现育人功能的、特有的内在规定性,即推动教育功能生成、发展的原理,也就是育人机理。这样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运行机制的构建要以育人机理为依据。本项研究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过程为视角,对社会实践育人活动过程特点、阶段、环节尤其是矛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课堂教学的延续,具有组织化教育、群体和个体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复合型育人结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就结构中不同教育形态、形式的育人机理逐一进行研究论证。结合访谈和问卷对当前社会实践运行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梳理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社会环境等方面查找了产生问题与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遵循育人机理,提出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所要坚持的原则,从动力与发生机制、控制与监督机制、保障与整合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对运行机制进行了优化和系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