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有更多的流动儿童涌入城市,直面学校适应问题。这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界的难点。本研究以沈阳市455名流动儿童和444名本地儿童为研究对象,以自编的《小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和江光荣(2000)修订的《教师互动风格问卷》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探讨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学校适应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教师互动风格的关系,为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快速融入校园生活提供实证依据。
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自编的小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小学生学校适应结构由自我接纳、行为习惯、师生交往、学业表现和同伴交往五个维度构成。这与预先理论构想的五个维度完全一致。
2.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总体水平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流动儿童适应水平明显低于本地儿童;在各个维度水平上,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自我接纳、师生交往和学业表现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流动儿童在这三个维度上得分均显著低于本地儿童,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行为习惯和同伴交往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女生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高于男生。四年级、六年级学生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高于三年级、五年级学生。性别与年级在自我接纳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六年级男生的自我接纳水平高于三、四、五年级的男生,三年级女生的自我接纳水平高于三年级男生,六年级男生的自我接纳水平高于六年级女生。
4.教师互动风格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具有一定的预测力。教师的理解行为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预测力度最大,不满行为次之,帮助和自由行为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