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及其与教师互动风格关系的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有更多的流动儿童涌入城市,直面学校适应问题。这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界的难点。本研究以沈阳市455名流动儿童和444名本地儿童为研究对象,以自编的《小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和江光荣(2000)修订的《教师互动风格问卷》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探讨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学校适应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教师互动风格的关系,为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快速融入校园生活提供实证依据。 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自编的小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小学生学校适应结构由自我接纳、行为习惯、师生交往、学业表现和同伴交往五个维度构成。这与预先理论构想的五个维度完全一致。 2.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总体水平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流动儿童适应水平明显低于本地儿童;在各个维度水平上,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自我接纳、师生交往和学业表现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流动儿童在这三个维度上得分均显著低于本地儿童,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行为习惯和同伴交往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女生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高于男生。四年级、六年级学生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高于三年级、五年级学生。性别与年级在自我接纳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六年级男生的自我接纳水平高于三、四、五年级的男生,三年级女生的自我接纳水平高于三年级男生,六年级男生的自我接纳水平高于六年级女生。 4.教师互动风格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具有一定的预测力。教师的理解行为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预测力度最大,不满行为次之,帮助和自由行为最小。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对于优化教育过程,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们对体育课的效果、内容、目标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新的认识。而体育课相较于其他学校教育的课程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能够获得运动技能,身体得到锻炼外,体育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社会大众产生了观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的强烈要求,体育运动被赋予了市场价值,逐渐形成了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但该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新兴的,欧美国家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