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主体意识的特色——“自我”的囹圄与舞台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rad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绘画领域里,石涛(1641--1707后)无疑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期待看的更远、做的更好。他秉承着前人深厚的积淀,高扬着“自我”的旗帜,舞蹈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之中。 综观历来学者对石涛的研究、评价,无论是对其绘画作品的鉴赏评注,还是对其绘画理论的追踪溯源,总是无法避免的探讨其独树一帜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中,石涛的主体意识是十分具有特色的。在笔者看来,《石涛画语录》中的“参天地之化育”和“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这两句话经典的概括出了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主体意识特色的精髓,它们是鲜明的贯穿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的主线,也显示了“自我”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即着力探讨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主体意识的特色,希望沿着这条思路探索下去,力争能认识到一个越来越真实的石涛,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理解石涛的绘画理论,进而挖掘出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主体意识的特色之价值在于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和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石涛对“自我”重视的渊源。从石涛的自域像说起,点明石涛对“自我”的重视,进而通过分析石涛的心路历程及思想渊源,介绍石涛踪迹,概括石涛绘画创作及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石涛对“自我”的重视的必然性。从而得出结论: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主体意识的最大特色是以最为“自我”的方式进行着最为传统的艺术思维。这个独特的艺术思维过程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天地之化育”;第二阶段:“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第二章详细论述第一阶段:“参天地之化育”。首先阐释“化育”,论述石涛对待传统与“自我”的方式;进而分析“自我”参透“化育”的条件,显示出石涛对“自我”的重视程度之高;最后论证石涛“‘化育’存于天地间”的观点,这显示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说明石涛既立于传统,又彰显自我。 第二章重点论述第二阶段:“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首先联系上一章的论述点明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继续,二者足不可割裂的;接着从“神遇”说起,探究“神遇”说的理论渊源;进而通过结合历代学者对石涛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详细阐释“迹化”;最后论述在绘画创作中要达到“迹化”的条件,从而更加凸显出在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自我”的重要性。 第四章论述石涛主体意识特色的价值及影响。石涛主体意识特色的最大价值莫过于他的创新精神。这种独具个性的创造性让石涛在中国启蒙性质的思想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其次,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主体意识特色之价值贵乎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继承,他成功的处理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和自我创新二者的关系。石涛在绘画美学思想中对“自我”的重视和严格要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鞭策历来的艺术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其他文献
乡土文学作为新文学的一个文类,在某种程度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代化焦虑的产物。它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审美”功能,而且自觉不自觉地都参与了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了中国知
阿乙是“70后”作家群体中乃至现今文坛上辨识度极高的作家之一。死亡、暴力、虐恋、疾病等灰色调的景象,屈辱、苦闷与压抑等灰暗沉重的情感始终在文本中弥漫游动。而在小说叙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小学时段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路向尚不明晰,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向具有现实价值。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阅读教学的路向,探析该路向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性;迁移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小学语文至关重要,特别是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一
本文对80后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审美倾向进行了分析。上世纪90年代,借助于网络、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市场运作,80后小说作家走上并走红文坛,他们在小说创作中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倾向。
《绿洲》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惟一的汉文大型文学双月刊,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极具代表性的文学期刊,其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84年复刊的《绿洲
作为图文并茂的散文新品种和电视节目新品种,电视散文的繁荣为文学散文和电视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本文试图对电视散文中的叙事策略作整体、宏观的剖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