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龄维新变法思想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中国进入了剧烈动荡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困惑与困境。特别是这一时期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客观地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特征:断章取义的曲解和不明所以的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无疑是一个浮躁的年代。但是,这些争论和冲突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国社会都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试图找到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变革之路。如何将“浮躁”转化为“活力”,是试图推动变革的每一个人、每一股力量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细心构建,以及不趋炎附势的探索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而张鹤龄正是其中一位优秀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变法经纬公例论》和张鹤龄变法思想的形成的剖析,论述了《变法经纬公例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到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前,这一段特殊困难时期的意义和作用,从中感受作者试图把这部著作作为撬动中国社会进入变革轨道的一个支点的良苦用心。并且进一步分析张鹤龄的变法思想的来源及实质,以及其著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制度建立和思想提高历来是中国近代以来,对于社会改革关注的焦点。张鹤龄所设想及部分实施的社会变革方案,至少是兼顾了制度与思想的统一。张鹤龄的《变法经纬公例论》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国内一片政治恐怖的关键时间点写就的。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大无畏的牺牲勇气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他以自己亲身的教育改革的实践,完成了对戊戌变法精神的继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因此,张鹤龄及其《变法经纬公例论》,对于研究近代中国的标本意义是非常突出的。
其他文献
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提出了CAI课件综合评价的建模方法,给出了CAI课件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怎样使用综合评价方法获得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
本文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社会救济,研究的区域以国统区为限。并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救济理念,一是救济实践。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的救济思想,分析了它的理论基础
对于开放式的语音通信模型,H.323和SIP都是基于IP的语音通信的体系结构的标准.通过对SIP协议的相关技术的研究,提出在Web的客户端浏览器上用Java来实现SIP协议的客户端用户代
描述了有关人-人交互界面中协同感知的基本概念和支持协同感知的常用方法,并在一般远程光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远程光标的概念,使之不仅可以表现成员的身份、聚焦注意力,
“李文林式”革命根据地,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从1927年11月开创至1929年11月成
在讨论网络数据库定义和特点的基础上,对网络数据库各个不同组成部分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了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对网络数据库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网络数据库
分析了我国数据库事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数据库建设的一些建设性措施。
本文将全面抗战时期广东国民政府的难童救济教养工作置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大背景下,系统考察这一时期广东地区难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其出现的原因,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