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急剧转型,人们日益强调科学、知识、学历、地位和财富的重要性,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发现所在的小城河源,市区和不少县区的学校特别是高中都采用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来办学。这种管理模式频频得到教育管理者的青睐,笔者在思考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高分和升学率仍然是这些中学追求的首要目标,隔离和约束是这些学校管理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真实的生存状态如何,教育应该追求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这些追问驱使着笔者去开始了这次论文的研究。本研究的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封闭式管理模式兴起的背景和对教育本真的追问,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厘清了本次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马克思实践生存论和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同时点明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学校封闭式管理”和“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概念,分析了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维度结构设计依据,对本研究中笔者所查阅的“中学封闭管理”和“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研究的第二章主要是针对河源H中学高一到高三的学生,从自然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对他们的校园生存状态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调查的数据结果表明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学生生存状态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改善。学生的自然生活中的睡眠少、阳光运动少、饮食质量差等方面,精神生活中的班级活动主体参与不足、学习偏科、社团参与度底等现象,社会生活中的亲子沟通不足、社会实践少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和明显。本研究的第三章就前面的研究工作结果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和总结。首先本章是分析了第二章调查中所呈现的问题的根源,囊括了这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异化,偏离了本真教育的方向;二是学校封闭式管理本身的局限性,高墙隔离和制度约束所带来的难于避免的与真实世界的疏离。三是学校教育者教育理念的僵化,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切,而比较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观。通过这些分析,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改善措施:一是提升学校生活和环境质量,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改善学生的吃、睡和阳光运动。二是优化校园的教学管理,要学会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在教学方面,对教材要重新甄别,创建校本教材;课堂上分解教学难度,提高学的效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评价方式的建立,技能与情感认知并重;在班级建设上,要培养学生平等民主的公民意识,形成自主管理的氛围,建构“开放、多维和有序”的班级共同活动体系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是提升校园的文化建设。在制度文化上,体现公平民主原则,用柔性和人性化来管理师生。在突破现有封闭式体制上,尽量还学生以自由,扩宽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优化校内课外文化活动,加强校与家、社区的联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封闭式管理模式与哲学中人之生存意义结合起来,用生存哲学的视角去审视学生的校园生活状态,追索教育中偏离本真的根源,反观和纠正人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