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翎是七月派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四十年代文坛最富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跨越现代、“十七年”和新时期三个不同阶段,为文坛奉献了《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洼地上的“战役”》等文学经典。路翎的文学风格鲜明而独特,七月派的文学理念和美学追求在他的创作中体现的最为充分,当然,四五十年代围绕着七月派和其他文学力量之间的纠葛也必然将其牵扯其中,无论是路翎个人命运的起起伏伏,还是文学道路的迂回曲折,都是回望历史的一面最好的“镜子”。路翎年少成名,文学史对他的定位和阐释基本上不脱七月派的范围,事实上,路翎文学具有多种艺术风格,沉郁悲壮与灵动轻巧并存,而后一种多为读者和研究者忽视。除了受到学界重视的经典作品外,一些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未得到阐释和发掘,尤其是四十年代中后期和“十七年”时期的创作。因此,本文在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的同时,着重分析路翎文学中一些不被重视或“埋没”的作品,尽量呈现路翎文学的多样风貌。论文包括绪论、结语在内共六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四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从美学风格、小说文体、人物形象、文学现代化等几个方面考察路翎四十年代小说的创作情况;第三章以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为核心,分析路翎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及其思想内涵;第四章以工人题材小说和志愿军题材小说为例,讨论建国后路翎文学转型中的“变”与“常”,以及作家主体与文学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主,并结合文化研究、比较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路翎创作的演进和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绪论部分对路翎的文学创作进行简要的概述和分期,对当前路翎小说研究的现状进行综合整理和评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研究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无论是路翎的文学创作,还是个人经历,都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深入的空间。第一章从美学风格、文体形式、人物形象三个角度讨论四十年代路翎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路翎的中、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长篇小说沉郁悲壮的风格、灵魂剖析的艺术手法广为读者和研究者接受,几乎被视为路翎文学的“唯一”风格特征,而短篇小说所体现的轻巧灵动的美学风格和讽刺才华却未得到重视,这恰恰是路翎文学创作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标志。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奠定了路翎文学史的地位,小说继承、发展了中外长篇小说叙事、结构上的特点,将现代长篇小说知识分子叙事推向成熟。路翎文学塑造了一系列流浪汉形象,将流浪汉精神塑造为人不断克服自我局限、追求道德尽善尽美的超越性品格,拓展了文学精神的审美空间。第二章从文学现代化的角度,分析革命文学内部不同文学力量之间的“殊”与“同”。虽然出现在路翎文学与延安文学中的农民形象反差很大,但双方对农民的认知立场却或隐或显的存在于对方的文本深处,对于文学“大团圆”模式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现代启蒙话语与延安革命话语的分歧。路翎语言的“欧化”和延安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对比鲜明,对于不同语言风格的选择和使用既反映了作家对文学“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也体现了文学语言背后不同的“政治”诉求。第三章以《财主底儿女们》为例,分析路翎文学中知识分子小说的思想价值。蒋蔚祖、蒋少祖和蒋纯祖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蒋蔚祖是“长子”型知识分子,路翎在挖掘大家族“长子”共性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冲突的角度深入人物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拓展了这类人物的思想空间和时代意义;蒋少祖是文学史上不常见的“复古”型知识分子,作者在其从文化先驱到“复古者”的精神历程中敏锐的把握到现代思想史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流脉,在四十年代激进的革命语境中对其合理性给予了宝贵的肯定;蒋纯祖是“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混合体,也是现代文学中最成熟的知识分子形象,通过蒋纯祖的生命历程,作者将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叙事中的核心问题: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革命与个人、传统与现代,推向极致。第四章主要研究路翎“十七年”和新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在“十七年”特殊的文学政治环境中,路翎主动改变自己文学创作的“方向”,但作家的艺术个性和文学理念依然顽强的在文本的“缝隙”中生长,通过对工人题材小说和志愿军题材小说文本的具体解读,分析作家意图、文本效果与文学规范之间的“貌合”与“神离”。工人题材小说中自觉的批判精神,志愿军题材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立场,使路翎“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创作在狭窄的题材限制中保留了一份可贵的文学价值。新时期文学阶段,路翎文学创作复归到“十七年”文学的规范标准,虽然艺术水准不复从前,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路翎文学的“倒退”则是意识形态“规训”与作家思想改造的生动例证。结语部分认为路翎是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跨越三个时代,并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这些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作家艺术个性、社会思潮、文学政治环境、意识形态诉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路翎也是一个被“定型”的作家,其七月派的身份,与七月派文学理念、美学风格相关的文学创作几乎成为解读作家的唯一“标签”,而与之“疏远”的一些文学创作往往被“忽视”。文学研究应该避免“以偏概全”,尽量真实、全面的呈现路翎创作的多元风貌,才能更加理智和清醒的“走进”这位命运多舛的作家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