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在儿童的心理成长和价值观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最早的教科书,在帮助儿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它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文学作品,对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儿童读物占了文学读物相当大一部分,但是长久以来,儿童文学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始终处于文学领域的边缘位置。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丰富,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点也体现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上。由于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身心正在发育的儿童,他们在知识背景,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和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小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精神愉悦和趣味享受,使译文在儿童身心成长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由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发展了传统的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目的在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决定了译者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技巧。目的论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目的原则是其中的首要原则。本文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吴钧陶汉译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分析功能主义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和批评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译者为达到其翻译目的,所选择的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及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作者认为,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运用,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传递出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行文特点,使儿童在欣赏译文的过程中受到了异域文化启蒙、得到了美的享受,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启发了读者的探索精神。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