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互联网+”从信息技术思维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意志。档案界也在积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践行“互联网+”创新驱动、重塑结构的战略思维。档案学的学科研究范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反映档案学科本质并影响档案学科认同的档案意识来说,同样面临着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需求。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相关研究,初步探讨了档案意识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并初步建立了适用于“互联网+”思维的档案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学界目前对档案意识的量化研究还比较少,相关研究多着眼于研究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和具体的提升措施,对档案意识的量化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建立一套相对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稳定性和导向性进行检验,为社会档案意识的评价和提升提供数据支持。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对档案意识评价指标构建背景和意义的阐述和分析,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明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为后文档案意识评价指标研究作出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结合前文总结的相关研究成果,展开专家咨询,初步将档案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档案知识要素、档案能力要素、档案心理要素、档案体验要素、档案道德要素等五个方面;利用yaahp软件的层次分析功能,对这五个方面的41个详细指标进行分析与计算,然后确定每项指标的具体权重。第三部分,即第五章,利用第二部分构建的指标体系,以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实证对象,对该公司不同岗位和层级的员工进行档案意识评测,以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导向性,并提出相应的修正建议。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根据前文测评的结果,提出增加档案基础知识教育、鼓励参与档案活动、协调好利用和保密之间的关系等提升社会档案意识的措施,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文希望通过对档案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促进档案学抽象问题的量化研究与实践应用,进而推动档案学进一步向规范科学和数据密集型科学阶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