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并分析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及复发或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使用硼替佐米治疗后导致外周神经病变的概率,从而可以指导临床工作中患者用药的剂量及频次,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方法:选取在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这两年期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同时同意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0例,按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以1.3mg/m2算出一次需用硼替佐米剂量,于第1、4、8、11天日1次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5~20 mg/d,日1次口服或静脉滴注×8天;+/-脂质体阿霉素20 mg,日1次静脉滴注×2天;+/-环磷酰胺0.4g,日1次静脉滴注×4天;+/-沙利度胺100mg晚1次口服×4天。1个疗程时间为21d,2个疗程后如果患者疾病得到控制则继续应用2~4个疗程;若病情不能得到控制,则停止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发生了外周神经病变的概率为24%,继续治疗至四个疗程后概率升高到50%。对外周神经病变的程度分析,发现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有76%未发生外周神经病变,有12%患者发生I度外周神经病变,而发生II度外周神经病变的概率为10%,有2%的患者出现了III度病变,经过4个疗程后新发生III度病变的患者占6.25%。对于不良反应的处理预防措施,有8%的患者在未发生不良反应前已给予甲钴胺、木丹颗粒等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20%的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后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没有患者减量,有4%患者停药改为服用来那度胺等新药或选择常规化疗。结论: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治疗发生外周神经病变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2.随着疗程的增加,其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概率也在增加。3.随着疗程的增加,其外周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4.对于在外周神经病变发生前使用甲钴胺、木丹颗粒等营养神经药物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有效率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