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EST后不同时期行LC疗效差异以及风险评估的建立与运用。方法:第一部分(疗效差异):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7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y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ERCP)+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清除胆总管结石后,再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根据EST与LC的时间间隔分为A、B、C、D组四组,A、B、C、D组四组分别是在EST后1-3d、4-6d、7-14d、14d后行LC。对比A、B、C、D四组间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LC中转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间期并发症发生率,评价A、B、C、D四组间的疗效差异。第二部分(风险评估):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7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其择期LC术是否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分为中转组与非中转组,并对两组术前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再对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对该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建立预测LC术中转开腹的可能性的评分系统。结果:第一部分:A、B、C、D四组中,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是不完全相同的(P<0.05),C组的总住院时间最长[(25.87±10.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四组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C组相对较高[(9.96±9.16)d P=0.167];患者的LC手术时间>60min或者中转开腹的比例是不完全相等的(P=0.003),D组的比例最低(n=5 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3),但A、B、C三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083);患者LC出血量大于50ml比例,四组同样是不完全相等的(P=0.014),D组比例相对较少,有差异倾向(n=4 20%P=0.01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083);患者总体并发症的发病率是不完全相等的(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病率相对较高(n=13 54%),有明显的差异倾向(P=0.023),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083);患者间期并发症的发病率是不完全相等的(P=0.032),C组间期并发症发病率同样最高(n=9 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第二部分:术前1-3天的CRP(>10 mg/L)、血淀粉酶(>125U/L)、凝血酶原时间(>14S)、符合SIRS标准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LC术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对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CRP>10 mg/L为6,≤10为0;血淀粉酶>125U/L为9,≤125U/L为0;凝血酶原时间>14S为8,≤14S为0;符合SIRS标准为10,不符合SIRS标准为0),建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的评分系统(0分组;1-10分组;11-20分组;21-30分组;30分以上组。相邻两组P<0.05)结论:1、腹腔镜与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最不适宜的手术时机是7-14天;相对适宜的手术时机是1-6天。2、建立了腹腔镜与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择期LC术中转风险的评分系统,评分越高,风险越大。